(共35张PPT)
黄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星红旗
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完善共和
1.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
党的《训政纲领》,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
代尝试的曲折性
2.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的内容和影响;结合史料,分析“三三制”原则的意义。
3.阅读教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结合史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政冶制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阅读课本P14和联系史纲上,概述中国近代“共和制”建立的经过?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1-3):民主共和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和联系史纲上,概述中国近代“共和制”建立的经过?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①时间:
②国旗:
③纪年:
④意义: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材料1: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主权在君
平等自由,否定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究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临时约法》有何局限?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1912.1-3):民主共和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
①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双行政中枢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③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15,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15,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28):政党政治的尝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15,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
历程:
①开始: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②转折:
国民党成立
“宋案”
“二次革命”
1913年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分别获得123票和269票,占据国会中多数席位。
③结果: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28):政党政治的尝试
材料三: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四:
材料五:
竞争激烈,参政意识强
探究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课本,分析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的特点?
政党数量多
政治倾向分野明显/党派之间立场鲜明
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党派
政纲趋同,大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寿命短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 的初衷。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 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电大会”,选举尊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刷总统,建立取代园民政府。内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p15国民党1928《训政纲领》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历史纵横】孙中山“训政”理论,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训政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①训政时期
②宪政时期
实质
独裁统治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1927-1949)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
③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封建势力)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宪政屡屡受挫?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内忧外患,政局动荡(帝国主义)
④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参政素养;(国民)
一、民国时的共和探索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1927-1949
民主宪政屡屡受挫的原因:
材料六: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7:“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⑤军阀控制政权(军阀)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中古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海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931年11月,一苏大在江西瑞金召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政权——苏维埃政府
1、背景:
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
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
内容:①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②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③选举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
材料一: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3、政权性质: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工农民主专政)
4、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中古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目的:
2、政权建设: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3、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思考:结合课本,联系表格,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原因:
①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②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中古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政权建设:设置行政区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理论基础: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三)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
【史料阅读】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31.11
1937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农村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工农民主专政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影响
毛泽东思想
人大制度雏形
政协制度雏形
二、中共在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会议
毛泽东思想
理论基础
实践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艰难探索
小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一根三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宪法的制定、发展与完善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达标大会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
1982年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部宪法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54年宪法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
1949年《共同纲领》中提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宪法中,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定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核心
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内容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1954年第一届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民主
集中
在我国,凡属全国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的方针、政策,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通过之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将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决策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概念阐释:民主集中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挫折
1957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到严重破坏和挫折。
恢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
完善
1982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2)扩大全国大人常委会的职权,规定任期。每届五年。
(3)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地位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确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进一步明确这个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特点,提出一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个制度写入宪法。使其走上制度化轨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制度
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资料补充:
民主党派:大部分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包括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
他们都有反帝爱国和反对独裁、主张民主的要求。
人民政协:使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八大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致公党党徽
评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两党制。
调动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
1949年通过《共同纲领》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
1954年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内容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根据各自治的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意义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二)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首先发育于城市。
1987-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颁布,对村民和城市居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做了规定,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
中共十五大以后(1997),中国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内容
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确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三个有机结合)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作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完善
新中国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从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
3.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
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3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