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地貌的观察
一、知识讲解
地貌观察的顺序
一、地貌
1.概念: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2.分类: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可以把陆地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类型。
地形类型 海拔 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 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平坦、开阔,略有起伏
丘陵 200~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多闭合,且闭合区内圈数层级少 起伏较小,地势和缓
山地 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 山峦起伏,陡峻
高原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 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二、观察方法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第一步: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第二步: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第三步: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地貌观察的内容
一、高度与地貌
1.观察内容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分类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二、坡度与地貌
1.观察内容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2.坡度与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三、综合观察地貌
1.特征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2.观察内容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二、同步训练
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考察线路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90 B.190 C.290 D.390
2.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包括( )
①陡崖②河谷③山脊④鞍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小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呈东南——西北走向,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下图,完成3-5题。
3.当地政府计划在小海坨山夏季开发漂流项目,下列关于漂流地点的选择合理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小海坨山是众多“驴友”户外远足的热门之选,下列能直接看到A宿营地的( )
A.B地 B.C地 C.D地 D.三地均可
5.图示区域最大海拔差可能为( )
A.1500m B.1700m C.2000m D.2200m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活动。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甲地与山峰的相对高度是( )
A.215米 B.315米 C.415米 D.515米
7.学生通过研学活动得知( )
A.甲地可观测到乙地植被 B.河流干流自东北流向西南
C.乙地适合发展坡地耕作 D.桥梁处是瀑布最佳观赏点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9.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
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这段游记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
①地貌形态②地貌成因③地貌颜色④植被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上图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13.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延河大桥 B.延安宝塔
C.延安宾馆 D.延河游船
15.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读我国黄土高原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若有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黄土高原观察地貌,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秦岭、汉江南岸
B.吕梁山、汾河、黄土高原
C.黄土高原、汾河流域、汾河两岸
D.黄土高原、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山间盆地
17.该地理爱好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研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
B.煤炭的开采,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的原因之一
C.黄土高原最丰富的能源是煤炭
D.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是峰峦众多,地面崎岖
下图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示区域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19.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山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20.不能作为地貌观察的辅助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遥感影像图
C.水资源分布图 D.地形剖面图
二、综合题
21.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水河的流向为________。
(2)描述甲、乙两村分布的共同特点。
(3)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庸先生笔下的丘处机道长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1)推断丘处机道长登临之处的位置(选择图中序号)。
(2)图示甲区域地貌风格独特,简要说明该地貌的主要特点。
研究显示,甲区域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为大气粉尘堆积物。
(3)简要解析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1.C 2.C3.C 4.C 5.D6.D 7.B8.B 9.D10.C 11.B12.B 13.B14.B 15.C16 .C 17.D18.B19.B20.C
21.(1)自东向西
(2)位于河流沿岸(河谷);位于山麓冲积扇;位于海拔400米以下地区。
(3)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4)合理。理由: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相近。
或不合理。理由: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22.(1)④地。
(2)黄土广布,规模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西北风挟带来自其西北部荒漠、沙漠中沙尘进入该地区,遇山地阻挡,风力减小,经长时间风力沉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