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地质灾害
一、知识讲解
地震
一、发生机制
地壳中地应力积累导致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使地面震动。
二、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三、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四、分布
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中国
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滑坡与泥石流
一、泥石流
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二、滑坡
1.发生机制
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三、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
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四、我国分布
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二、同步训练
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1-2题。
1.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核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底部
2.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4.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震中位于图中(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6.d处称为( )
A.震源 B.震中 C.震级 D.烈度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启幕。小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下图,完成7-8题。
7.下列地点中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图示区域最高处与C点最大海拔差可能为( )
A.1200m B.1500m C.1700m D.2000m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2月22日18时17分,在厄瓜多尔(2.15°S,76.91°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下图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此次地震位于( )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板块生长边界 ④板块消亡边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此次地震的位置( )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D.位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板块交界处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读图文资料,回答13-15题。
13.从图文资料可知,甲地的地震烈度大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地势低,震源深度较浅
B.乙地与震中有两条深大断裂带分布
C.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D.乙地经济不够发达,但预警机制和救援工作搞的比较好
14.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有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B.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
C.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D.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震中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5.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位于高山南部,降水丰富,地势低,所以人口集中
B.乙处位于图中高山的北坡,气温低,冬天常有寒潮危害
C.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山洪
D.该地多发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部造成的
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对我国西南地区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17.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陷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曾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给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灾害,造成约15万人死亡。下图为地震及其可能的次生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若将下列次生灾害填入图中空格处,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海啸 D.干旱
19.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 )
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B.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
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20.根据图示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并发性
B.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串发性
C.地质灾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D.地质灾害具有极大的伤亡性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4月3日9时52分,台湾台东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新华社台北2012年6月10日电,来自台湾气象部门的消息,10日5时左右,台湾宜兰外海发生里氏6.5级地震,全台有震感。
材料二 台湾岛地形示意图。
(1)台湾岛最主要的和发生最频繁的地质灾害是什么?为什么?
(2)在同一次地震中,岛的东部和西部灾害强度相同,但灾害的危害程度是东部大还是西部大,为什么?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1.C 2.B3.C 4.D5.C 6.A7.B8.C9.A10.C11.B12.D13.C14.D15.C16.D17.B18.D 19.B 20.C
21.(1)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西部灾害的危害程度大。因为西部是台西平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而东部为紧邻海洋的山脉,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相对落后。
22.(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