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课标分析: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在简单现象中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在简单现象中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怎样才算做功,功的计算。
2.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计划需要2课时。
第1课时:新授课,完成本节全部新授内容。
第2课时:综合课,复习归纳知识,典型习题训练。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提出任务:请你坐在椅子上,并寻找一位同学将椅子抬高10cm.引入:该同学对椅子用的力有没有成效? 认真观察。 从有趣的任务引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机械功 2.怎样才算做功 3.怎样计算功 三、当堂练习 四、达标测试 布置任务:根据功的定义判断刚才的同学是否做功。 观看一段关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视频。 以前三个片段为例,指导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后五个片段,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做功。 学生说,学生评价 倾听学生,在必要时给予指导。 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 阅读课本p196,自学功的计算公式。 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焦耳。 展示例题 讨论:A同学使椅子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A同学对椅子做了功;B同学未使椅子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所以B同学未对椅子做功。 合作探究:判断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 由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做功的 必要因素:1.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功的计算公式,物理量,单位,物理意义。 学生在黑板做,学生评价。 学生通过讨论对功的定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也为后面判断是否做功做铺垫。 拍摄的视频都是学生自己,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学生刚知道功的定义,还欠缺判断做功的能力,先指导学生,掌握判断做功的方法。 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公式,有了自学公式的能力。
1、一个同学用100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5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了出去,足球在地面上滚动30m后停下,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做的功是( ) A.0J B.150J C.3000J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 B.用力举着杠铃不动 C.用力搬石头没搬动 D.推着小车前进 3.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N,前进了100m,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4、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