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备课参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教案+学案+预习案+讲学案+检测案+同步练习,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备课参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教案+学案+预习案+讲学案+检测案+同步练习,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11:30:18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吧!导 言什么叫“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关于“百家争鸣”经济: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
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
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
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
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
鸣氛围。一. 儒家代表  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距今约2300年前的邹(今山东省邹县),曾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习,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儒家亚圣孟子
历史地位:一. 儒家代表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生平:一. 儒家代表「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女性支持。」这句话完全可以在孟子身上反映出来。孟子年幼时无心向学,若非他的母亲循循善诱,中国就不会有孟子这位大学者了。
孟母三迁     儒家亚圣
成长经历一. 儒家代表《孟子》的体例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共有七篇,分为上、下两部分,约三万四千六百余字。
历代有关《孟子》的研究
  早在西汉文帝的时候成为官方规定的经典之一。到了唐代的时候,地位逐渐提高,研究的人也日渐增多。儒家亚圣
著作《孟子》 :《孟子》书影一. 儒家代表1)建立了仁政的政治学说,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儒家亚圣
主要思想:一. 儒家代表 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差别,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性善就如水向下流一样,是绝无例外的。仁、义、礼、智等各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这些善德,否则便会失去,带来现实中的各种恶行。故此,在人本性善的基础上,孟子认为人人都可通过修心求善,成为圣人。一. 儒家代表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影 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著作有《荀子》。  一. 儒家代表1、荀子的历史地位: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2、荀子思想: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一. 儒家代表韓非的老師--荀子(粵)
点击图片看录像3、影响及其特点: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二、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在战国初年,出身于“贱人”。墨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科学家, 墨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被称为「墨学」,是战国时期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子精于工技,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墨子的学说反映下层平民的思想和要求,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很罕见 。墨家學派(廣州話)二、墨家代表:墨子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的变动时期。传统的社会制度瓦解,新生的社会秩序尚未成型,因而形成列国争雄的局面。由于战乱不止,政变频繁,国无宁日,最终这些苦难都要由下层民众来承担。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于是,摆脱这种不平等、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进入和平、安宁、平等、互助、富裕的理想世界,就成为了当时中国百姓的共同愿望。墨子的学说正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开创治世的方案。战乱不止的社会二、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在著作中自称为「贱人」。他担任过制造车子的工匠,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墨子年轻时曾学习崇尚周礼的儒家,后来因反对周礼的繁琐礼仪和厚葬久丧,于是背弃周礼,主张采用夏代政体,因为夏代没有严格的等级宗法秩序。
 墨子的出身二、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和他的弟子大都是手工业工匠,他们手巧心慧,能够制造出许多精巧的产品。如负载50石的大车、能够在天空飞翔的木鸢、能够起重的桔槔等等。同时,墨子和他的弟子还以手工业的经验为基础,进行了科学理论的研究,并在物理学、几何学、光学等方面有很多建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墨子的科技成就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主张举用贤才,让他们来治理国家政事。
3)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止楚攻宋二、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和他的弟子大都是手工业工匠,他们手巧心慧,能够制造出许多精巧的产品。如负载50石的大车、能够在天空飞翔的木鸢、能够起重的桔槔等等。同时,墨子和他的弟子还以手工业的经验为基础,进行了科学理论的研究,并在物理学、几何学、光学等方面有很多建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墨子的科技成就如何理解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里,墨子的兼爱理想能实现吗? 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學者論墨、儒之別(普通話)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墨子画像墨子思想的影响道家代表: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莊子與《莊子》(普通話)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法家代表:韩非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历史地位:秦始皇看过韩非的文章,曾说:「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对韩非爱护有加,但为何最后韩非仍是死在秦国呢?韩非才华出众,热诚爱国,但又不为韩王所重。你认识韩非吗?你为他感到可惜吗?何不走进「韩非的一生」中,重温这个非凡人物的种种事迹呢?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子弟,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国,眼见国势衰弱,建议通过改革图新,以法治国,增强国力,他多次上书韩王,但不被采纳,直至强秦进逼,强索韩非,韩非才得以进见韩王安,被派往秦国,向秦王铺陈利弊,力谏秦王不要攻打韩国。
   秦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曾慨叹:「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的宰相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师弟。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
秦王十分欣喜韩非的理论 ,但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 。公元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自己信错小人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七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法家代表:韩非法家代表: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
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
势力是君主的权威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要思想: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韩非所说的“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韩非说的“术”,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韩非所谓的势”,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法家代表:韩非法家代表:韩非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里,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影响:「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些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您知道原来都是由韩非创作的吗?韩非子是说故事的能手,让我们一同从《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里,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去领悟其中的寓意吧。《孙子兵法》浓缩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
战略智慧的精华 兵家韬略之首 人类智慧之源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兵书典籍
孙武练兵孙武撰,孙武,春秋齐国人。《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含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略战术方面,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
《孙子兵法》,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俄、意、西班牙等十多种语言文本,被公认为“兵学圣典”、“世界兵经之最”。,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商战和人际关系处理上有重要借鉴意义。孙子兵法日本人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列为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孙子兵法》成为美国军校学员必修课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孙子兵法》在美国军事院校以及一些著名的大学中渐成普及之势。目前,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孙膑生平 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曾拜鬼谷子为师。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孙膑兵法》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要创造有利形势,要重视人的作用。
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孙膑兵法》“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居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文化,皆有重大作用。
(2)学习古代传统文化,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古代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继承的精神,吸取其优秀部分,剔除其消极和明显的谬误内容。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界特别活跃的时期,先贤诸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今天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2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D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④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D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3.墨子的思想主张有①“仁政”②“兼爱”“非攻”③选贤任能④希望人们互助互爱B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韩非子的主张是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实行法治④减轻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A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
6.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B “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D “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7.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C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8.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B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9.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C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C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 D阴阳家最受欢迎
二.材料解析题
1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三.问答题
12. 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各自的着眼点是什么?当时各国为什么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答: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孟子思想着眼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而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应根据时代的需要推行“法治”,实现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孟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唐
代以后,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热点链接 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
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
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
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
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
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对孩子生活环境的选择,是孟子日后成为“亚
圣”的重要原因。
2.主要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①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要点点拨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在孟子看来,仁是人的安身
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
②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
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要点点拨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
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
想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
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热点链接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
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
(3)重义轻利思想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要点点拨 “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重义”
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孟子思想的影响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
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荀子
1.基本主张
(1)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热点链接 《荀子·天问》(节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
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
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
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要点点拨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们应
该尊重规律,顺应规律。人也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热点链接 荀子主张“性恶论”的理由: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
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
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3)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热点链接 荀子对君民关系的认: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
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
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
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要点点拨 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但其思想主体是继承了儒家学说。
二、墨子与墨家
(一)墨家学派的组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墨翟(历史上尊称为“墨子”)。
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
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阅读提示 注意墨家学派的特点: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领导人有着绝对权威。
(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1)墨子把“兼爱”也称作“仁”。但与孔子的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所说
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主张的兼爱则是无等级差
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要点点拨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普遍的无等级差别
的爱,是爱一切人。
(2)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
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呼吁。
★阅读提示 教材中小字部分关于墨子与公输般之争的介绍,突出地反映了墨子“非攻”
的思想。阅读这段材料时,要注意体会墨子主要活动的用意。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三)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
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
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问题探究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答案提示
点拨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墨家思想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小生产者队伍迅速壮大。
2.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
(一)庄子的思想主张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
相同的,没有区别。
★要点点拨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无论贵贱、大
小、有无、是非、美丑,都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
的主观偏见决定的。
2.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
“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
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
人必须顺从自然。
★要点点拨 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
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二)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
有深远的影响。
★热点链接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四、韩非与法家
(一)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基本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韩非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
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要点点拨 韩非提出的法、术、势三种理论观点,一直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理
论依据。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势”,
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
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
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阅读提示 注意理解“法”、“术”、“势”三个概念的含义。注意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各
朝代的统治状况,认识韩非所阐述的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
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阅读提示 在魏国和楚国推行变法的李悝、吴起,在秦国推行变法的商鞅也都是法家
的重要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对推动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点点拨 历史学家一般把西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
法”。
五、孙膑与兵家
1.历史地位及思想来源: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
法家和其它各家的思想。
★要点点拨 孙膑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战争
经验,发展了军事理论。
兵家,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出地位的情
况下产生的。
  2.军事思想及影响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
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热点链接 《孙膑兵法·八阵》(节选):……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
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
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
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
地、死地,居生击死。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
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点拨 归纳历史事物的作用与影响,应从分析其内容入手,先具体分析各项内容
的作用,然后从总体上概括其深远影响。
【活学巧用】
例1: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墨子
参考答案:B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特点是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同时对法家的思想也有吸收。以“礼”治国是儒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
张。
例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
超然的态度 ④人必须顺应自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解析:“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是荀子的思想。
例3: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
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韩非  D.孙膑
参考答案:A
解析:“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是墨家的“兼爱”
思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是墨家的“尚力”思想。
例4:(2004上海历史,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
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C
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题中列出四位思想家中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所以这位思想家应该是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
例5:(2002广东历史,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参考答案:B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题目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法家的思想
主张。
例6:(2002天津文综,13)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解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
意刑杀。本题主要考查对“仁”的思想的理解。
【习题对话】
阅读与思考
生:教材提供的材料介绍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请您结合材料谈谈文化觉醒与
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师: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文化觉醒。
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这一阶层的形成,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觉醒的进程。
②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了各地区、各阶层的交流、交往,推动着多因素的冲突、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③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为文化创造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④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文化官员散失各地,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生:您依据什么得出这些认识?
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运用这一观点,全面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难得出正确认识。
解析与探索
生:儒学为什么为成为显学?
师:①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
要。
②儒家学派“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
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生:某种历史现象能否处于“显”的位置,主要取决于什么?
师:一种历史现象能否居于“显”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自我测评
第1题
生:请列举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师:①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孟
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
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
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学说,认为
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墨家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
主张节约,反对浪费。
③道家: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他还提
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④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认为社会不断
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⑤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第2题
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师:百家争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促使战国时期出现文化繁荣的局 面。
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
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
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
程度上,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 主张“兼爱”、“非攻”
2、 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 。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 、人定胜天。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战加强战备。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检测案
☆检测目标☆ 班级 姓名
1、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
2、理解诸子社会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3、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要点强化☆
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 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
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
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 B人民 C君主 D政事
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7.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
A 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B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 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墨子》一书中心:“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者。”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倡导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B主张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按照小生产者的愿意建立理想的国家 D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9.与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A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 B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
C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 D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10.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
11.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B “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D “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12.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 D阴阳家最受欢迎
二.材料解析题
13.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学习心得☆
[参考答案]
AACDB BDCDA BC
13、(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2)维护奴隶制度。
(3)①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②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
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
③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素材
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因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许多人据此以为,从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仅有一步之遥,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其实不然,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只是表象上的类似,它们在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在君与民的起源观上,绝大多数中国的民本思想家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天定的,只有极少数认为君王应由人民自由选举产生或以其他方式从民众中产生。而西方的绝大多数民主主义者则认为统治者产生于人民,应由人民通过契约的方式而产生。   其次,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虽然一般认为君主是为民而设的,是为了“抚民”、“养民”。但这种抚民养民是上天给君王的职责。因此,君王首先对上天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与此不同,西方的民主主义者则主张“民有、民治、民享”,认为统治者首先应对人民负责。   再次,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这主要是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没有人民,统治者不仅无从统治,而且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而西方的民主思想家在说到人民是国家的组成要素时,其主要的着眼点是国家的自然构成,即国家成其为国家,必须具备土地、人口和主权这三个基本要素。   最后,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预先设定主权在君,后者则设定主权在民。民本论者把人民当作国家之本时,他们预先设定了人民是君王统治的对象,没有他们就无所谓君王的统治。人民是整个政治体的基础,君王则是这个政治体的主权者。西方的民主思想家则不仅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而且进而强调政治统治的主权在民而不在君王。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民本: 君权天授 君主对天负责 主权在君
民主: 君权民授 统治者对人民负责 主权在民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讲学案
〖学习目标及要求〗:
学习目标:
(1)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3)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2、重点难点: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3、高考要求:了解诸子思想,会结合史料分析评价
4、体现的思想方法:阅读归纳法
〖讲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二、探究精讲:
探究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条框的束缚和制约,言论相对自由。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特别地礼贤下士;“士”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得以传播。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探究二:儒家——孟子与荀子
1、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2、王道和霸道:王道——以德服人 “以德行仁者王”。 霸道——以力服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表
政治观点
人性论
其他
影响
孟子
义利观
荀子
哲学思想
探究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与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有何异同?
2、墨子主张的“非攻”、“尚力”分别是指?由此可见他的思想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你认为墨家在当时成为显学和后来走向没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探究四:庄子遇道家
1、庄子讲述“朝三暮四”的故事是想阐述怎样的哲学观点?由此,庄子主张怎样的人生态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探究五:韩非与法家
1、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你能举例说出这三者的作用吗?
2、韩非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观主张要进行不断变革的?
探究刘:孙膑与兵家
1、请你尽可能多地说出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家或经典战例,或有关军事方面的成语。
2、请你讲一讲有关孙武或孙膑的故事
探究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    、    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    、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    ”,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道家主张“      ”,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提倡“    ”,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课堂感悟〗:
感悟归纳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感悟归纳二:
感悟归纳三:
感悟归纳四:
感悟归纳五:
感悟归纳六: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孟子
1、历史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的学说,成为___的重要奠基人。
2、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__。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提出____________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又提出了“_________”的主张。
3、性善论
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义轻利思想
倡导“______”。他强调_________。要求人们应具有“____________”的人格精神。
5、思想影响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______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______之一。孟子被尊为“______”,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荀子
1、历史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____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1)提出“______”和“______”的命题。
(2)主张“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该以___为主。同时对____思想也有吸收,主张______。
3、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______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____________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家学派
墨子,名___,战国时期___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成员称为______,领导人称______。前者的行动必须听从后者指挥。
2、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墨子也把称为___。但孔子所说的仁是____________。而墨家主张的兼爱则是______。
(2)主张“非攻”。墨子的“非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提倡“尚力”。墨子强调______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张统治者______、______。
3、墨子的地位变迁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______,特别是______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到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庄子与道家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
庄子的思想主张
(1)提出“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______,他认为________。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所谓“逍遥”就是____________。要想达到“逍遥”,就要“______”,不受各种条件左右。
(3)提出天与人“不相胜”。“天”指____,“人”指____。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______。
2、文学、美学建树
庄子的寓言、散文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神奇的______,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三、韩非和法家
1、历史地位
韩非是战国的一位思想家,是______家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韩非主张__、__、__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__国家。
韩非认为 ,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______。
历史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_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_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的理论基础。
四、孙膑与兵家
孙膑是战国时期___家的代表人物,其军事思想为,强调____________,利用和创造_________,重视______。
五、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____________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____________,道家学说构成了____________,法家思想中的______,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自学测试◇
1、下列有哪一观点不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的(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尊王贱霸
C、法不阿贵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墨子
3、战国时期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
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的拥护
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
C、墨家学说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
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④人必须顺应自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韩非  D.孙膑
7、(2002广东历史,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8、(2002天津文综,13)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预习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