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思考什么是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点击思维汉高祖刘邦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点击思维汉高祖刘邦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暴政为巩固统治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讨论田蚡卫绾辕固生窦太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授业图 董仲舒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点击思维分组讨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小结汉代的思想大 一统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背景含义衰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的诞生实质影响谢谢合作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同步练习2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D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C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C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下列有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其“天人感应”的学说导致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C汉武实采纳这一学说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其骨干思想来自《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三.问答题
6.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并指出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答:(1)地位:战国时倍受冷落,秦朝时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2)原因: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冷落。②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历史潮流的发展,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③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等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3)特征: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检测案
☆检测目标☆ 班级 姓名
熟悉汉代大一统的思想,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要点强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2、黄老之学指的是
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
B.黄帝学说和老子学说
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
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包括“养身”、“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思想还有儒、墨、法家等思想
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
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下列有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其“天人感应”的学说导致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C汉武实采纳这一学说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其骨干思想来自《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
9、(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10、(2004文综全国第3卷,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二、问答题
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学习心得☆
-----------------------------------------------------------------------------------------------------------------------
[参考答案]
DBACD CBDDB
(1)董仲舒以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2)其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同时,认为国家必须“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3)①新儒学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直沿袭了二千多年;
③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预习案
〖学习目标及要求〗:
学习目标:
(1) 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2、重点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3、高考要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
4、体现的思想方法:对比法
5、知识体系的建构:战国、秦汉思想体系的构建。
〖讲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二、探究精讲:
探究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
材料三 :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二,你认为汉初统治者面临怎样的局势? 为此采取了怎样的统治策略,举例说明。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他的统治政策的制定有影响吗?
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三、感悟方法练习:
1、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2、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课堂感悟〗:
感悟归纳一:
感悟归纳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策建筑。经济条件的变化影响统治政策的调整,及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思想认识和政策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步伐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结合汉初社会条件,理解黄老之学的内容和影响;
3、理解和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影响。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及地位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______的需要,从___到___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____。
2、名称由来及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______中的两派。“黄”是指______,“老”是指______。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______,一个是______。
3、思想主张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______,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强调________,尊重____,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倡导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的哲学观。
4、影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被确立为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1、实行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原先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
(2)儒家学经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为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决定接受__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
(1)汉代儒学是董仲舒以______为基础,融合____、____以及____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____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
(3)董仲舒借用______的思想对________重新进行解释。这种新儒学对于____________,这也正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________,也有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的目的。
3、历史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____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________和打击________,同时,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
自学测试◇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 A
2.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A
3.黄老思想的基础是
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 B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 C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D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 )
(1)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不断巩固的过程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2)(3) B、(1)(2)(3) C、(1)(3)(4) D、(1)(2)(3)(4)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董仲舒传》)
材料二:建武十一年光武帝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
②材料二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