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第4课
宋 明 理 学■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奉先寺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武当山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问易篇》
程朱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
——黄震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内的“二将军”柏河南伊川二程祠庙岳麓书院(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 岳麓书院内专祀程颢、程颐的“四箴亭”。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程颐四箴之一《程子听箴》碑刻,原物存于岳麓书院 。 《二程先生全书》分《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四类,号“程氏全书”。《二程遗书》书影《四库全书》将《二程遗书》列为“儒家类”的重点内容。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二程遗书》二程言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性即是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二程言论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论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 “道中庸”碑
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与张栻论《中庸》之义,并题写“道中庸”。朱熹著书图朱熹著述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属于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今版《性理大全》书影今版《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朱子语类》书影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
—— 《朱子语类》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元史·选举志一》书影
元代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程朱等理学家的注疏为评卷标准。明成祖朱棣《五经大全》之一的《周易大全》(明永乐内府写本)书影
《性理大全》,七十卷。永乐中,既命胡广等纂修《经书大全》,又以周、程、张、 朱诸儒性理之书类聚成编。成祖制序。
——《明史?艺文志》
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朱、陆两人学术观点不同,但经常邀请对方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反映宋代书院打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提倡学术争鸣论辩的良好学风。陆九渊应朱熹的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课时的讲义书影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陆九渊言论王阳明《王阳明全集》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王阳明言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思贤台(位于白鹿洞书院内) 朱子祠(位于白鹿洞书院内)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安徽休宁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阅读与思考试评价重义轻利观念。解析与探究材料一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
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分析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分别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同异与渊源关系。
自我测评1.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广义上的理学,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它形成的客观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儒学思想本身发展的衰落。自两汉后,儒学日益衰落。与此同时,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使儒学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和挑战。在彼此竞争、相互辩驳和渗透吸纳的过程中,三教调合之风渐盛。不少儒家学者既采纳佛、道学说,但又试图重新建立儒家的权威地位,终于在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大氛围下产生出理学。 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异:在程朱理学看来,掌握世界应该由己到人,从内向外看;而陆王心学主张“心即是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因而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也就自然不同。 活动建议 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例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天花乱坠、回头是岸、一刹那等)中辨析佛教、道教和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提纲:
一、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
1、三教并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危机
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学术的推动——三教合一
(1)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_调和之风_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受到_佛、道哲学_的影响。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形成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起一个以_“理”或“天理”_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理学的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_程颢_、_程颐_和_朱熹_。
(2)思想观点:
认为_“理”_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_儒家道德伦理_,在人身上是_人性_。这就将_个人_、_社会_及_宇宙_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主张通过_“格物致知”_的方法把握“理”。即通过接触世间的_万事万物_,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_先天存在的“理”_的体验,最终_贯通明“理”_。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_“存天理,灭人欲”_。
(3)著作:
朱熹多年研究传授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_《四书章句集注》_等书。
(4)历史地位
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_科举考试_的内容。明初继承了这一趋势,确定了_程朱理学_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_“心即理也”_,_心_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这种思想被称为_“心学”_。
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_“发明本心”_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_内心的反省_。这与_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_发生分歧。
(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认为当时的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_心学_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_“阳明心学”_。
其思想核心是_“致良知”_。认为良知就是_本心_,就是_理_。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_自己心中_,不必外求,只要_克服私欲,回复良知_就能成圣贤。这就强调了_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_。
三、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用_三纲五常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理学重视_主观意志力量_,注重_气节、品德_,讲求_以理统情、自我节制_,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凸显_人性的庄严_,对塑造_中华民族性格_起到了积极作用。
即时考验
1、下列对于宋代理学形成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
(1)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2)儒学吸纳佛、道元素形成新的体系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为理学形成作出了贡献 (4)“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A、(1)(2)(3) B、(2)(3)(4) C、(1)(2)(4) D、(1)(3)(4)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D )
A、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4、下列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B )
(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3)“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A、(1)(2)(4) B、(1)(3)(4) C、(2)(3)(4) D、(1)(2)(3)
5、宋明理学包含的积极精神有( A )
(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2)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4)显示人性庄严
A、(1)(2)(3)(4) B、(1)(2)(3) C、(1)(3)(4) D、(2)(3)(4)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一、三教合一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阅读提示 注意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
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
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
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热点链接 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
道家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
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
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
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
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
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佛教也
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
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
(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
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和入世的关系
★要点点拨 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
“三教合一”的潮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
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要点点拨 到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和佛、道的宗教理论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已经出
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形成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
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
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阅读提示 理学涉及的范围,研究的重点都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
(二)理学的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
为集大成者。
★阅读提示 注意“程颢”、“程颐”、“朱熹”几位思想家姓名的书写及读音。写对、读
准关键的字词,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2)主要思想观点
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
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
联系了起来。
★热点链接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
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热点链接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
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问题探究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
点拨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
(3)朱熹的理论著作
朱熹在多年研究传授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
(4)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了这
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要点点拨 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儒学能够再次兴盛,根本原因
在于理学大师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文化成果丰富发展了儒学。
★问题探究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点拨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官学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理”就是进
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要点点拨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陆王心学认为“理”
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
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阳明心学”。
B.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生具有良知,因此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
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热点链接 王守仁与象棋: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
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
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
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
取进士。
★要点点拨 心理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
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
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
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
极作用。
★阅读提示 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
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活学巧用】
例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参考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原因。并且本题的A、C、D三个选项本身都不符合
史实。
例2: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唐朝中期 D.明朝初期
参考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但当时被斥为“伪学”,几次受到查禁。可见,A、B、C
三项不正确。明朝继承了元代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
作法,使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例3: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
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参考答案:A
解析:“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
最终达到贯通明“理”。很显然,“格”在这是动词。
例4: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都不是从根本上起作用的因素。
例5:(2002天津文综,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参考答案:C
解析: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例6: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无论持何种观
点,只要论证充分,均可同等得分。)
参考答案:答案一:正确。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通
过一定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认识,是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优秀遗产。但也包含了一些
诸如男尊女卑、等级观念等封建糟粕。
答案二:不正确。朱熹提出“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观念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它是旧有的封建伦理
道德,适应旧有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其中的男
尊女卑、等级观念等封建糟粕,更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并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制造工具。但也包含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一些思想智
慧。
解析: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注意论点与论据必须保持一致,
不能自相矛盾。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同等得分。此
类习题,只作判断,不说明理由,是不能得分的。
【习题对话】
阅读与思考
生:请您简要评价重义轻利观念。
师:儒学在其发展早期就确立了先义后利的观念。到了宋明时期,发展成为片面的重
义轻利思想,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要求以天理遏制人欲,要
“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
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师:“重义轻利”思想有着双重影响,评价这一重要思想时,不要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解析与探索
生:请分析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分别与神秀、慧能佛偈所反映的思想之间的同
异与渊源关系。
师:(1)分析“异同”可以通过对比下面列出的他们的思想观点要点得出结论:①材
料反映了佛教禅宗的“佛”、“法”就在心中,“自心是佛”,“本性是佛”的主张。
②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③禅宗南派领袖慧能强调
发掘内心的佛性,主张“顿悟”成佛。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
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
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⑤陆九渊认为“理”不需
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指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
就是进行内心反省。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慧能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可顿悟成佛。
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
生:进行此类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
师:教材设置此类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我们锻炼通过分析材料,充分地提取其
中有效信息的能力,锻炼收集整理知识要点的能力,培养善于探究的习惯。通过
此类探究活动,我们要逐步学会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自我测评
第1题
生: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师:理学,是儒家学派回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把这些思考与传统
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在宋代确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
念系统。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
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严重
冲击;儒、佛、道三教在相互冲击,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已经出现“三教合一”的倾向;面对佛、道的挑战,儒学积极吸纳其它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宋代“重文”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分析历史背景应特别注意什么?
师:分析“背景”,要找出与之有关的所有因素。
第2题
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师:①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
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
极作用。
②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
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活动建议
提示: 注意佛教、道教和理学三大思想体系在各个时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注意从
现代文化中寻找上述三大思想的影子。分析“影响”应同时注意到积极与消极
两大方面。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A、世界观:“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认识论)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道德观: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强调妇女贞节观。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主要理论著作: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燕尾服成官方哲学。
B、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C、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理学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A、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B、内容:
a、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b、方法论:求“理”的方法 -----“发明本心”
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提出所谓“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C、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②阳明心学。
A、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B、内容:
a、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b、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影响:强调自我主动,鼓励人们奋发立志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和学业课业
教学反思:
宋明理学 检测案
☆检测目标☆ 班级 姓名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
2、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要点强化☆
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
7.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张载 B程颐 C程颢 D朱熹
8.认为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普遍存在的原理
C对各种知识的体会 D先天的“理”
9.下列所列“四书五经”书名中的属于“四书”的是①《诗经》②《论语》③《春秋》④《孟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12.理学思想的核心是
A.“理”或“天理” B.“仁” C.三教合一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
1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分)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6分)
☆学习心得☆
-----------------------------------------------------------------------------------------------------------------------
[参考答案]
BDBCC DDCCA AAAC
15、(1)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 “存天理,去人欲”
(2) ①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②人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①可取的地方: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可取的地方: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我们要对程朱理学采取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