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4 19: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时空观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 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起止时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起始标志:平王东迁
时代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战 国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兼并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注意
春秋五霸是先后关系
战国七雄是并存关系。
【合作探究】阅读形势图,概述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及趋势?
(1)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是礼崩乐坏的典型例证;
(2)诸侯国兼并战争激烈,数量不断减少,形成区域强国;
(3)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中原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流密切;
(4)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赤狄、北戎消失了;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变化】:
【趋势】: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图解历史
图解历史
(三)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
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
华夏说的来源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不在于种族,而在于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
(三)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随堂演练】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随堂演练】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华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人口增加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 、 经济发展
都江堰
A
郑国渠
B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农业的发展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建基于“耦耕俱耕”的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农业的进步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私田出现
地主
佃农、自耕农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须的财政资源。当时还新开垦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一点尤其增加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源。……大大增进了统治者的财力和权力,并相应地削弱了首都的周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模式。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交流;
③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④落后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很难扩大再生产;
⑤脆弱性: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知识补充】:小农经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1 、 经济发展
(2)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分析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其效果如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最有效的途径。
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法家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依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2)目的: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
(4)结果
【自主完成】根据课本第11页,你能归纳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及作用吗?
类别 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农业发展,国力增强(确立土地私有制)
政权巩固,效率提高
军 队 战 斗 力 强
厉行法治,民知所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行县制,主要官员君主直接任免
建立户籍制度(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燔诗书而明法令”(轻教化严刑峻法)
公元前356年
1
2
3
政治
经济
军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商鞅,约前390—前338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小农经济,增强了国力
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
[温馨提示]
商鞅变法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建立二十级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商鞅变法之后:
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
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前260年)
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评价)
政治上:改变了三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了小农经济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
官僚政治(军功爵制等)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
推动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列国变法与社会转型
【随堂演练】商周时期商业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官营商业存在的同时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还出现了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交流 B.表明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加剧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 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随堂演练】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换取金钱、饰物等,奴隶们也可用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劳作肯定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一变法举措( )
A.致使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 B.加速了宗法关系的瓦解
C.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D.冲击了秦国传统贵族权威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1、孔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2)主张
〈1〉政治思想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思想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世界观(天命思想、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及其关系
三、孔子与老子
2、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①哲学思想: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②政治思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随堂演练】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表明,春秋时期( )
A.诸侯仍遵循宗法原则 B.孔子维护礼乐制度
C.孔子被齐国委以重任 D.齐景公固守旧制度
【随堂演练】“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下列言论中,能够体现该学派思想的是( )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四、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经 济: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
政 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兴办;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
战 国 时 期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阴阳家 邹衍
2、内容
自主完成
(2)孟子:(战国)“亚圣”
①人性论:“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渗入)入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②政治思想: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儒家
(3)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人性论:“性恶论”;
②政治思想: 主张“隆礼重法”;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③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儒家
(2)庄子:(战国)崇尚逍遥自由。
道家
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阴阳家:邹衍(战国),五行创始人。
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1)主张:
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选用人才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节用: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2)影响: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孤愤》、《五蠹》。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1)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2)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秦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武器。
法家:韩非(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
战 国 时 期 儒家 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_____”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__________”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2、内容
自主完成
相生
相胜
尚贤
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图解历史
图解历史
四、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认识
(1)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影响: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四、百家争鸣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上:1.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步确立
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扩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2.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型地主和自耕农阶层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统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4.为达富国强兵目的变法运动迭起,成为时代潮流
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连年战乱,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趋势。
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民族关系上: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日趋融合。
拓展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
(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
(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随堂演练】战国后期,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上述现象( )
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
C.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随堂演练】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