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08: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1. 了解《左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正确而熟练地对文章进行概括;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反复朗读,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目标
作品简介
选自: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原名 。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氏春秋》
编年体史书
左丘明
史 书 体 例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等。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朝代史实的史书。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如《汉书》《明史》等。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按编排方式不同:
按时间连贯程度:
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危矣”,郑国君臣毫无对策时,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以及烛之武自己的深明大义和强列的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怨气,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
整体感知
烛之武: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解读题目
(人物,郑国大夫)
“退”:
秦师: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中说他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读文正音
秦军氾南 夫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使杞子、逢孙戍之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zhì

páng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六、整体感知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劝退秦师
晋师撤退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如何退秦师?
“退”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要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课文,思考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贰:从属二主。数→动。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国。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介词,因为
于(省略句)
于(省略句)
军:驻军。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交代了晋秦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
状语后置
于: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之好)
起因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参照配图,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从情势上看:
从地理上看:
2.开篇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秦、晋军队驻扎的位置,有何作用?
(1)营造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2)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秦、晋两军,一在函陵 (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 (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师:军队。
状语后置
若:假如。使:动词,派遣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之:代词,他。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烛之武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
已:通“矣”,语气词。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为:动词,做,干
而:承接关系连词,“才”
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
犹:尚且
译文: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才答应了这件事。
焉:语气词
发展
情节发展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辞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于:介词,“对” 以:拿,用
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译文: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进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在文言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 。
1.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
焉:何,疑问代词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译文:
  越过别国来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乏困: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失。
形→名
译文: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旦)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儿),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钱粮,(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wèi 介词,给
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
朝:在早上
夕:在晚上
名作状语
译文: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
4.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尝:曾经
许:答应
济:渡河。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厌:通”餍”,满足
封: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阙:通“缺”,削减,使……减损
焉:哪里
利:使…..获利,名词使动用法。
译文: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5.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名作状,向东/向西
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译文: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盟:结盟,名词→动词。
1.烛之武的游说之辞是经典的外交辞令,非常精彩。请写下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君的?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亡郑利晋,与秦有害;阐明弊端,动摇秦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存郑利秦;以利相诱,拉拢秦军。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夫晋”至“惟君图之”—— 推测未来,养虎为患。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高潮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夫(f ú )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坏,损害,形容词做动词。
所与:同…结盟,与…结交。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微:假如没有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易:代替
结局
故事结局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
“不仁”:得罪秦国对晋国没有任何好处,况且秦晋还是盟国,当然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 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叙事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解析
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灭郑无益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可靠
“以利说秦” “以诚动秦”“以史鉴秦”
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
他的言辞高妙在哪?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解析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志士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秦晋围郑
夜缒而出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环境烘托:大军压境,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勇士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烛之武劝说词)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辩士
结论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志士、勇士、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结论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文中还有哪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试选择一人进行简要的分析。
人物 形象分析
郑 伯
佚之狐
秦 伯
晋 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慧眼识人
以利为重,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本文的艺术特色
1. 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 情节跌宕,曲折有致: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简繁有致,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一、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
携带的物品。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行李
夫人
东道主

三、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5.与郑人盟:
6.以乱易整,不武:
7.共其乏困:
8.越国以鄙远:
9.邻之厚,君之薄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动词,合乎武德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阙秦以利晋:
6.越国以鄙远:
使动用法,使……撤退
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使动用法,使……削减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获利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寡人之国也(……也,表判断)
2.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为“于晋无礼”“于楚贰”)
2.伊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为“于郑伯言”)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夜缒而出
③(烛之武)许之
④(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 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八、知识检测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细小,轻微。
②衰败
例: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④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六、重点虚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晋国)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代使者)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六、重点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③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⑤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干,做)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当作)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给予)
六、重点虚词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③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④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⑤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