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湘教版(2019)必修一(2份打包)(17+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湘教版(2019)必修一(2份打包)(17+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3 09:20:5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学习,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抓住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
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
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
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新课导入
苏联的地心计划也叫做地球望远镜计划,前苏联便在人迹罕至的帕钦加地区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钻孔,洞深达到了12262米。拉超深钻孔现场成立了十六个实验室对岩心进行研究。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为此,决定停止进一步钻进。最后的262米是在1983-1993年间进行的,花了整整十年。2008年,历经38年的科拉超深钻孔被铁井盖封严,意味着苏联地心探索计划彻底结束。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发现呢?据芬兰一家报纸报道,一位前苏联着名地质学家狄米尔阿撒哥夫博士说,他们用机器钻开了九英哩深的地洞后,里面竟然飞出一头青面獠牙、长有翅膀的怪物。稍后他们将一台拾音器送下洞去,收听到阵阵凄厉悲惨的惨叫声,仿佛有数不清的人正受到极大的痛苦。他们是幻听?还是真如这位博士所言他们已打开了地狱之门呢?地球内部究竟是怎样的?
根据你的了解谈一谈目前我们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结果的方法和途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学生活动
一、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会从震源向四周发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说“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
活动探究
纵波(P波)
横波 (S波)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有何差异?请说明原因。3、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4、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一、地震和地震波
分类 不同点 共同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P波) 较快 固、液、气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 较慢 固 纵波(P波)
横波 (S波)
自主探究
1.当地球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2. 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先上下晃动。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传播速度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地壳
33
莫霍界面
(33千米)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
外核
内核
读图思考:
(1)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
(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哪?
划分依据:
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加。
古登堡界面:大陆地面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界面: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活动探究
1、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大陆和海洋的厚度有何差异?
2、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
km·s 1
15
(P)
12
9
6
3
0
/km
(S)
地壳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它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主要组成物质为铁和镍。
岩石圈
请观察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内核:固态
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外核:液态
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地幔:熔融状态
占地球总体积的80%,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并与地壳组合成岩石圈。
地壳:固态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较薄,一般为5-10千米;陆地地壳较厚,一般为35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尝试着画一幅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展示
课堂练习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3.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A
D
D
目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7、8题。7.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8.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
课堂练习
A
D(共17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学习,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抓住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
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
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
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新课导入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在地震发生前,往往有一些异常的现象,比如民间有着这样的歌谣:
材料一:智利9.5级大地震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从这一天到5月30日该国连续遭受数次地震袭击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5月21日的9.5级大地震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这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智利2万人死亡。几天之后地震的能量穿过太平洋在太平洋西岸掀起了海啸又给日本和菲律宾的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与此同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 ~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地震激发的海啸也是罕见的15小时后海啸的大潮波传到夏威夷群岛22小时后传到日本东海岸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海啸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
地震
材料二:中国唐山大地震——7.8级24.2万人伤亡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前列。
地震
材料三:日本关东大地震——7.9级14.3万人伤亡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横滨和东京一带发生的地震灾。这一带在日本称为关东地区故此震习惯上被称为关东大地震。震中在附近的相模湾内在东京的西南方约70~80千米震级为8.2(日本所定震级最高为7.9最低为7.8)。据日本政府发表的数字死亡和失踪的人数共计14万余人其中东京的4万余人是被大火包围因烘烤或窒息而死。震后的三角测量表明相模湾以北和东边的房总半岛的地面有较大的向东南的水平位移。对相模湾海底的测量则表明相模湾中部的海底下沉了100~200米有的小区竟下沉了400米而在主要的下沉区以北发现一处海底上升了250米。这表明这次地震导致了海底地形的大变动。
学生活动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避灾措施?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任选两个圈层,说过他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水圈与岩石圈之间是怎样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
1.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笼罩地球,使得地球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呼吸提供氧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2.水圈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地球表面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生物集中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接触带中。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过渡区域。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活动
找出图片中的主要事物,
如山、云、河流、树木等。
将找出的事物按照水圈、
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进行分类,思考各事物之
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
尝试着画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而后受到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用权沟谷不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已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