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经过: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士兵失踪遭拒,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
(3)民族英雄:佟麟阁、赵登禹
(4)结果:平津陷落
(5)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军队改编:工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和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4)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3.淞沪会战(1937.8)——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1)时间、地点:1937年12月,江苏南京
(2)背景: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后,又向南京进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3)罪行: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野蛮的本质。
(4)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
1.“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2.《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其中第五册为《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其中“大灾难”与“大牵手”分别是指( )
A.卢沟桥事变和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B.卢沟桥事变和西安事变
C.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D.日本全面侵华和淞沪会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七七事变
4.“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旅顺大屠杀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5.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该事变标志着( )
A.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序幕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6.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作实现时,两党的领袖分别是孙中山和陈独秀
B.两党合作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7.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历史上这座城市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成为我国由衰败逐渐走向振兴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60年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惨遭劫掠和焚毁,这一事件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发动此次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哪座城市增开为商埠?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史称为什么?这一事件的主要发起者有谁?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35年继五四运动后,又有一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在北平(今北京)开展起来,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场著名的学生运动叫做什么名字?1937年7月7日,驻守在北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奋起反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到哪个时期?
8.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建议,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B.国民党放弃了剿共政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9.1937年7月后,延安(如图)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学生用“打断骨头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表达到延安去的决心。人们向往延安的主要原因是( )
A.东三省沦陷,人们无家可归
B.淞沪会战失败,东南地区动荡不安
C.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让人们看到希望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三次合作
10.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 )
A.扩大了中国战场的影响力 B.提升了前线军队的战斗力
C.展示了国共两党的领导力 D.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1.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在此前后江苏省先后组织开展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18项活动。“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 )
A.西安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武汉会战 D.抗战胜利
12.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民族抗日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3.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广告语炙手可热。这些( )
A.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繁荣 B.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创意
C.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D.表面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14."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乐章响彻中华大地,汇成时代的最强音。这里的"时代的最强音"指的是( )
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亡
15.王老师组织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班级群推送如下资源包。据此可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国民革命的洪流 B.全民族抗战兴起
C.解放战争大决战 D.土地革命的推进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讲话
材料三: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说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上有什么相同点。
(3)在此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三中的悲剧重演。
17.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近代曾上演了血肉长城的壮丽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有关长城的两幅宣传画。
材料二:1987年,长城(TheGreatWall)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宣传画也是一种历史语言,请结合史实,对两幅宣传画进行解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古至今“长城”寓意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军人顽强抵抗鼓舞全国抗战,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C项;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2.5万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体现了这时期的“大灾难”,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体现了这时期的“大牵手”,C项正确;国共合作进行北伐发生于1924-1927年,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排除B项;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但与“大牵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可知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D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与题干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不符,排除A项;七七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与题干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不符,排除B项;八一三事变,一般指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与题干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D项正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序幕,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当时两党的领袖分别是孙中山和陈独秀,形式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根本目的: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天津。
(2)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一二 九运动;中国全民族抗战。
【详解】(1)1860年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惨遭劫掠和焚毁,这一事件指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发动此次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天津增开为商埠。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史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 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7年7月7日,驻守在北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奋起反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又被称为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D
【详解】根据材料“大革命失败后,……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建议,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进行,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方针政策,主张实行国共合作,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D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放弃了剿共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张全民族抗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步伐,所以人们向往延安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让人们看到希望,C项正确;东三省沦陷,人们无家可归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排除A项;淞沪会战失败是在1937年11月,排除B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由材料“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反映了抗日战争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战场的影响力、前线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没有体现国共两党的领导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1937年12月13日开始进行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而不是为了纪念西安事变、武汉会战、抗战胜利,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画作《田横五百士》”、“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传唱”和“国人爱国等广告语”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主要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抗日情绪空前高涨,画作、歌曲和广告词都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所以,画作、歌曲和广告词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空前繁荣,排除A项;广告策划和营销没有新创意,广告上用群众的爱国情怀,在此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清末实业家张謇已经开始实业救国,材料中实业也没有体现,所以,无法体现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乐章响彻中华大地,汇成时代的最强音——抗日,D项正确;戊戌变法试图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北伐战争主张打倒列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结合所学可知,七七事变之后,全民族抗战开始,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发表蒋介石谈话,标志着国共联合抗战开始,全民族抗战兴起,B项正确; 国民革命时间是在1924年1月到1927年4月,排除A项;解放战争是1946年到1949年,排除C项;土地革命时间是1927年 至 193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都主张抵抗日本侵略。
(3)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面对外来侵略,要勇于反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可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出。
(2)相同点:根据材料“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得出都主张抵抗日本侵略。
(3)变化: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后,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国共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措施:依据材料三“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会造成中国生灵涂炭,人员伤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要摆脱被侵略,被屠杀的命运,就要使国家强大,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面对外来侵略,要勇于反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17.(1)面对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由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两幅宣传画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变化。图一: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筑起“血肉长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图二: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筑起“中国新长城”,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古代长城,既是中原汉政权抵御北方入侵的军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长城”,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现代“长城”,长城遗址成为文化遗产,“长城”也成为了守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实力的象征。
【详解】(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面对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由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两幅宣传画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变化。据图一信息“《只有血和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及所学可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筑起“血肉长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据图二“《暴力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筑起“中国新长城”,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所以古代长城,既是中原汉政权抵御北方入侵的军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长城”,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现代“长城”,长城遗址成为文化遗产,“长城”也成为了守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实力的象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