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时间:1947年;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范围:解放区
3.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意义: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战役名称 时间 战术 指挥者 作战部队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1 关门打狗 (锦州) 林彪、罗荣桓 东北 人民解放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 1949.1 猛虎掏心 (徐州)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平津战役 1948.11- 1949.1 瓮中捉鳖 (张家口、天津)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北平国民党总司令:傅作义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解放战争胜利
1.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
2.南京解放时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3.意义: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1927-1949)。
4.归纳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得民心者得天下
①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积极支援;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附:国共关系发展史
同盟会建立时间:1905年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共产党建立时间:1921年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国民大革命 影响: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第一次分裂: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 影响:国家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合作:1931-1945抗日战争 影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第二次分裂:1946-1949解放战争(内战) 影响:大陆和台湾两岸分离,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要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1.东北地区曾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争蒋介石》、《撵走美国狼》、《民主联军战歌》、《翻身五更》等。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
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
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
2.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选择留在了大陆。这表明( )
A.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 B.民主党派拥护新政权
C.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 D.社会主义是人心所向
3.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为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然后力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这个战略计划”是( )
A.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挺进大别山
6.解放前,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颁布了( )
A.《中华民国约法》 B.《国共会谈纪要》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表格。
城市名称 相关史实
武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因此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①”他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治制度终结。
北京 1919年5月在北京爆发的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③召开。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延安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④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⑤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了⑤。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下边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B.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9.毛泽东曾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 )
A.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 B.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0.与下面新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天】 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三日电】横渡长江的东路人民解放军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长江下游军事重镇江阴县城
A.百团大战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天朝田亩制度》 D.实行“平均地权”
12.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材料中“出现了问题”是指( )
A.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战略进攻 B.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 D.国民党军队实际作战部队减少
14.某班级准备利用班会举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朗诵大会”,下图是某同学列下的诗单,请你为他选择最后一首( )
1925年《沁园春·长沙》 1928年《西江月·井冈山》 1935年《七律·长征》 1949年_______________
A.《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忆秦娥·娄山关》
C.《清平乐·蒋桂战争》 D.《西江月·秋收起义》
15.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以下对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B.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材料四: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材料一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
(2)材料二中,“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哪一战役?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指哪一城市?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一点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运筹帷幄,前线将领各展方镥。
(1)请写出材料中所指三大战役的名称。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斗争蒋介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国共内战,“《撵走美国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援助国民党,“《民主联军战歌》”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自治军”改为“东北民主联军” ,“《翻身五更》”结合所学知识,反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综上所述,题干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年-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 1924年-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与“《斗争蒋介石》”不符,排除A项;“东北民主联军”是1946年改名的,“1927年-1936年”期间没有“东北民主联军”,排除B项;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美国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选择留在了大陆”可知,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才会出现大多数人留在了大陆,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党派,排除B项;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间是1949年4月,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与材料“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辽沈战役,A项正确;淮海战役解放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B项;平津战役解放的是华北全境,排除C项;渡江战役解放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可知,“这个战略计划”是跃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排除B项;平津战役是全国军事形势发生新转折,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正确;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排除 A项;转战陕北,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排除B项;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中共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C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执政期间制定的一部宪法性文件,《国共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代表在重庆经过谈判,签字达成的会谈纪要均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B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新中国建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7.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上海;④七;⑤南京;
【详解】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治制度终结。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代的土地政策都重视农民的利益,因此体现了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A项正确;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属于政治措施,不能体现出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只有地主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放弃攻打城市中心计划是在秋收起义中,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始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材料中的转折点发生在1947年,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排除B项;三大战役结束于1949年,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1949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横渡长江的东路人民解放军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长江下游军事重镇江阴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即(1912+38-1=1949)公元1949年。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因此横渡长江的东路人民解放军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长江下游军事重镇江阴县城,与渡江战役相关,D项正确;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与题干内容“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A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与题干内容“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B项;1948.年11—1949年初,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与题干内容“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B项正确;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排除A项;太平天国时期推行《天朝田亩制度》,排除C项;孙中山提出的实行“平均地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的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由此可见,上述材料均与解放战争相关,D项正确;北伐战争从1926年到1927年,红军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均不包含上述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通过题干“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根据课本所学,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根据题干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戍守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分析可知,战争之所以发生转折,部分原因是因为实际作战部队相应地减少了,D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从军队数量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战争行为上来进行分析,排除A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与出现了问题不符,排除B项;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不是国民党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据题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后一首诗词的创作时间是1949年,这一年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描写的是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占领南京这一历史事件,A项正确;《忆秦娥 娄山关》描写的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排除B项;《清平乐·蒋桂战争》由军阀再次混战、争权夺利妄图永久统治中国的美梦必定破灭,引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C项;《西江月·秋收起义》描写的是湘赣边秋收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与三大战役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C项正确;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与图片信息中的三大战役不符,排除A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与图片信息中的三大战役不符,排除B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图片信息中的三大战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辽沈战役
(3)渡江战役。南京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详解】(1)行动:依据材料一“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转折点”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2)战役:依据材料二“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和所学知识,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其中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
(3)战役以及城市:依据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动渡江战役,强渡长江,解放南京,从而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蒋介石率领残部败退台湾。
(4)因素:依据材料四“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可知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还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等。
17.(1)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三大战役”可知,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因素: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更好地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在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初步形成。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又正式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倡者,而且为促成它付出了巨大努力。1936年12月,中共中央积极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军事上,中共敌后战场也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