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09: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课 题 第 三 单元第 9 课《辛亥革命》 总1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背景 分析 【课标分析】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是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和形成完整的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链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一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尝试。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此辛亥革命在整个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地图等方式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习 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评价 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一学一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幅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提示: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等。 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影响萍浏醴起义1906刘道一、蔡绍南失败安庆起义1907徐锡麟、秋瑾失败广西起义1907孙中山、黄兴失败黄花岗起义1911黄兴失败
3.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启发学生思考: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提示: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5.启发思考: 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这些起义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缺乏群众基础;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领导不力。 6.展示黄兴等革命党人图片,合作探究: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二)武昌起义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说说起义的谋划和主要力量。 提示: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图为策划起义的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和共进会领导人孙武。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2.讲述武昌起义的爆发。 提示:由于起义计划泄露,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在熊秉坤等率领下,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在守库士兵的配合下,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 3.展示图片《黎元洪》,并讲述: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成立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4.提问: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5.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讲述起义的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6.根据材料指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三: ③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 材料四: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局限性: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7.合作探究: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提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8.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四、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