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15: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宫的建筑富丽堂皇,气魄雄伟,布局严整,达到了我国建筑史上的艺术高峰。
B.中考前夕,晨报记者采访我校唐校长,校长胸有成竹地说:“中考,我相信我们一中的老师们和孩子们!”
C.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
D.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解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5.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A.bó héng sì xiǎn
B.bó hèng shì xiǎn
C.bǎi héng shì xiān
D.bǎi hèng sì xiān
二、基础知识综合
6.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é______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______天下雄,青城天下yōu______□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huáng______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节选自2011年2月19日《文汇报》)
7.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
8.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9.“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议论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感,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的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于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挑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0.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12.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3.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四、综合性学习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伊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10集过后,口碑爆棚。该片一集就是下班路上两站地铁的动态。看完五集,一顿晚饭也吃完了。短小的体量适应了当下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为碎片时间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文化选项。
材料二 传统的国宝类纪录片,庄重威严有余而亲近感不足。《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与流行元素联系在一起,辅以动画、网络热词等最鲜活的表达形式进行讲述,降低了国宝欣冒的门槛,让年轻人也比较容易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大美。
材料三 每部短片,都为国宝的自身亮点独家定制了场景与叙事,让每件宝贝都有自己的“语气语调”。一连儿集下来,每件国宝都面目清晰,观众也不会陷入审美疲劳。
(1)阅读以上材料,请概括《如果国宝会说话》口碑爆棚的原因。



(2)以下是该纪录片相关文物的宣传海报,结合上面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请你对这些海报在图文设计上的共性特点加以赏析。(80字左右)
图一 甲骨文 图二 三星堆铜人像
图三 太阳神鸟金箔 图四 三星堆金面具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7.①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②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③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8.不可以.因为-事例具体论证了南囊犯”喇 来的-是发源于牿阳而被侨民带到扛南的文他一选一观点. 9.C
10.⑴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⑵因为人物身份,故事,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12.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震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13.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14. (1)①为碎片时间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文化选项。 ②表达形式鲜活,贴近年轻人的心理。 ③为每件国宝独家定制场景与叙事,观众不会陷入审美疲劳。 (2)示例:文物给人沉稳厚重的印象,离年轻人似乎很遥远,但设计者却通过美瞳、奥特曼等年轻人熟悉的事物建立起文物与当下的连接,海报中的文字也特意设计成“对话体”,写得比较有网感,调皮,可爱,充满趣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