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两首词都是宋代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南乡子”都是词牌名。
B.【甲】词第一、二句用“挑灯”“看剑”“梦回”三个连续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而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读来意味无穷。
C.【乙】词以三个设问句引导全文思路,作者自问自答,热情赞颂曹刘的英雄本色,起到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效果。
D.两首词都抒发了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都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2.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颔联将国家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语义双关,写出了形势险恶及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间接抒情,掷地有声,以磅礴气势表现出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3.赏析这首元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作者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
B.“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D.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
4.下列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记述作者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四年。
B.颔联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手法,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用地名,写出了旧日的惶恐与今日的伶仃之感,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由悲而壮,由扬而郁,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选出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 )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干戈寥落”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辛苦”和“寥落”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
B.颔联使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雨打萍”来比喻国势和身世,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
C.“说惶恐”“叹零丁”诗人通过讲述自己的遭遇来抒发凄苦之情,使全诗都笼罩在悲愤、压抑的氛围中。
D.结尾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表明了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对比阅读
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完成各题。
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一)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三)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五)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6.【走近词人】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事未至而预图 结合语境
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③逆亮南寇 联系课内:北定中原(《出师表》)
7.用斜线“/”为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臣 尝 鸠 众 二 千 隶 耿 京 为 掌 书 记 与 图 恢 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2)中原之民,屯聚蜂起。
9.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0.【联读辛词】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
11.【探究词风】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
三、课内阅读
12.同样是写战争与人民的关系,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角度。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乎,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给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注音。
①又何间焉
②松柏冢累累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师出有名
B.弗敢专也 专心致志
C.虽不能察 察言观色
D.何以战 以礼相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翻译: ,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4)这两篇选文都谈到了战争与人民的关系。《曹刿论战)(节选)》中曹刿从眼前的国家战事出发,与鲁庄公探讨了战前的准备情况,说明了 ,《十五从军征》则从老兵的视角描绘了其归家后的情景,揭露了 。
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辛弃疾诗词”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欣赏辛词的意境之美
(1)辛弃疾的词,语言冼练、意境开阔。从下列词句中任选一句,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③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活动二:体味辛词的情妙之处
(2)辛弃疾的词,善于用典,寓意深远。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一词意蕴深远,请你结合具体情境赏析这个词语。
②在“生子当如孙仲谋”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感受辛弃疾的人格之美
辛弃疾南归之后,一直想要收复中原,可是南宋朝廷却未能让他如愿,于是他用血与泪刻尽自己在刀尖上滚过的伤痕,铸成气动山河的悲歌。1174年,他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于是写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公元1188年,他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会后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带湖居住期间,他面对博山的优美风景,却无心赏玩,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写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204年,他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请结合材料,说一说辛弃疾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C
6.(1)考虑,计议;(2) C ;(3)向南。 7.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 8.(1)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
(2)中原的老百姓,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集合起来。 9.辛弃疾在进言中认为谋大事必先未雨绸缪,可见其心思缜密,有远见卓识;青年时期就以抗金报国为志向,并起义反抗,极具民族气节;“籍兵二十五万”,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 10.两首词同写于落职闲居时期,都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在《破阵子》中,词人借“塞外声”“弓”等军事意象,写尽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梦境返回现实,“可怜白发生”体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丑奴儿》中,词人“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11.示例1: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虽心系恢复大计,却落职闲居,只能醉里梦回沙场,心中之愁无法言说,词中多了悲凉之意。暮年又被起用,但年事已高,词中多了几分烈士暮年的悲壮。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
示例2:不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落职闲居,词中虽有失志之意,仍不失英雄气概。暮年又被起用,虽年事已高,但胸中仍有“万兜鍪”。言辞间虽愤懑不甘,但仍壮心不已,意境壮阔。可见,无论辛弃疾的人生如何跌宕,只因其心中志向不渝,其风格一直刚强豪放,不失英雄豪气。
12.(1) jiàn zhǒng
(2)A
(3) 一点小的恩惠,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得到。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 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3.(1)要求,在描绘画面时,不能缺少词句中出现的意象,画面有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生动可感,不能只是翻译句子。
(2)①“悠悠”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也指词人思绪的无穷。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充满悲怆之情。意近即可
②作用:辛弃疾借用词典意在说明只有向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绝高下,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解平调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向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包括划线句意思,意近即可)
(3)示例:他不因仕途的低谷而顾影自怜,用豪情的笔墨写下对国家的忠心;他不因政治的失意而暴自弃,借圆满的明月传递对亲人的祝愿;他不因人生的坎坷而失去希望,以赏月色的雅志淌遣不眠江夜。永远以乐见向上面对逆境磨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