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15: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到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溜索(liū) 闷雷(mēn) 捏紧(niē)
B.滇西(diān) 盘桓(huán) 涓涓(juān)
C.蓦地(mù) 锱铢(zī) 角框(kuàng)
D.脖颈(jǐng) 顷刻(qǐng) 脑髓(suí)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珠涩涩的,使劲_________一下,_________着两手,不敢放下。_________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_____到索头。
A.挤 端 猛 飞 B.眨 举 忽 飞
C.眨 端 猛 落 D.挤 举 忽 落
3.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4.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堵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B.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C.那索似有千均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D.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洒泄,飞得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6.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7.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8.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9.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 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10.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柱还要扫一眼。
12.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
13.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14.“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三、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泽镇混置料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来,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答: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一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9年,村里十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 。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6.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 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7.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8.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 9.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10.(1)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3)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11.(1)“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2)“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博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掲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2.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13.(1)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
高超。(2)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3)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14.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15. (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删去“由于”或“使” 删去“多” (3)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桥连两岸福气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