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阶段教具:Powerpoint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1.自制powerpoint课件。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什么年代?这首歌曲诞生于1943年,歌曲气势雄壮,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日寇进攻团结战斗的精神。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2.学习新课[“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几要素去了解中共七大。2.教师补充介绍七大召开的背景:国际上: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下召开的。3.学生总结会议的主要内容4.结合背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5.讨论:那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日本无条件投降]1.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经过。2. 学生结合教材和视频资料,说明为加速战争结束,美国、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各采取的行动。要认识到,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3.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启发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4.教师总结[台湾光复]1.多媒体课件:台湾光复图2.学生回忆:近代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是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的,根据哪个条约?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
课堂小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作业设计 单元练习(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练习边总结)
板书设计 (1)多媒课件展示本课练习题(2)单元练习(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练习边总结)
教学后记
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
从此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西安事变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
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
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
国共再次合作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南京大屠杀
(30多万人)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共“七大”
1945.4 陕西延安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意义)
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
从此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西安事变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
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
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
国共再次合作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南京大屠杀
(30多万人)
中共“七大”1945.4 陕西延安(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意义)
PAGE
5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一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资料,制作课件。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学生:编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表格。表格不仅可以是方形,还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梯形、树状等。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教师 ( http: / / www.35d1.com" \t "_blank )用多媒体展示电影《林则徐》片断,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学习新课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的发展:通过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英国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对外扩张的必然。②中英贸易: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讲到的“中英贸易”,以及双方在贸易中所居的地位。从而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做好铺垫。课件展示: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可以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最早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棉花和毛织品,中国则输出茶丝瓷器等。中国的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供不应求;而英国的产品却在中国滞销。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自由发言的形式来了解: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得危害。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学生讨论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得出结论: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课件展示,加深印象)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被史学界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虎门销烟: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①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②经过:鸦片战争的过程,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 ( http: / / www.35d1.com" \t "_blank )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 ( http: / / www.35d1.com" \t "_blank )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通过看图让学生找出: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问:英军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什么?——建立侵略据点、满足侵略要求、扩大侵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第二阶段: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并订立《广州和约》;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求和签定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展示学生设计的表格并评选出优秀表格。指出: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小组讨论《南京条约》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南京条约》中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领土、关税)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指导学生了解魏源,他是新思潮最杰出的代表。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如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严重等。但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的变化,如五口通商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鸦片战败求和的刺激,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等。
作业设计 选一选:1、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等人禁烟的主张是因为( )
A.鸦片摧残人的身体 B.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输入威胁清朝统治 D.整顿吏治的需要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B.为了打击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为了割占香港岛 D.为了挽回被销毁的鸦片3、《国际联盟》将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你认为这是为了纪念( )
A.虎门销烟 B.中国禁烟运动 C.人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 D.林则徐4、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帝国主义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4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任务,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当中搜集有关义和团的资料;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先看一段资料片――中国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资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由此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略)师:是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为此而自豪。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讲授新课:要求学生记住是哪八国,可编成顺口溜:因祸得福,美日依靠(谐音: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在华的利益。师: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伴随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同时,精神侵略也汹涌而来,教堂遍布各地,仅山东一地,就有教堂100多座。传教士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欺压百姓、助纣为虐的勾当,这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取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有关义和团的知识。课件展示:义和团兴起的地图。 展示图片:义和团战士、武器、团旗等。由此得出,人员组成、武器装备、活动方式。 展示顺口溜: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义和团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它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矛头直指侵略者,所以被清政府利用。就在义和团壮大发展之时,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课件展示:联军侵略京津地区战争形势图,了解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的大致方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精彩讲述廊坊阻击战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的史实。[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中国人民抗争的一组图片,烘托气氛,创设历史情景。 师:感谢同学精彩的讲述。这些斗争真是大快人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同时,面临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又在做什么呢?生:阅读课文回答,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 课件展示:慈禧太后头像及原话引文,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利用到剿杀。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都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学生主讲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学生边讲边展示有关资料图片,揭露列强的暴行。师:刚才几位同学讲得真不错。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呢? 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体会“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一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课件展示:签订条约的史料图片。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赔款 、划定、允许、不准、严禁、拆毁、允许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出,《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归纳《辛丑条约》的影响。从条约的内容、影响看,《辛丑条约》都是“空前绝后”的,对中国影响深远。师: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条约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对条约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 课件展示表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师:结合上述表格中的三个条约及其影响,你能否试着分析中国怎样一步一步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生:小组研讨。[设计意图]运用史实探究历史真相。师:由此看出,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设计意图]水到渠成,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内容、课后自我《辛丑条约》测评
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PAGE
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十四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识图的能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收集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资料,观看北伐战争的影视录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势图、小字、史料、人物肖像图等,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感悟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大革命时期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学习先烈们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
教学方法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不断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外收集资料、阅读教材、识读历史地图以及观看录像等感受体会并理解历史史实,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包括课标规定的基本内容及其能力层次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阅有关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的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黄埔军校的材料,告诉其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指导其从学校的创立、领导组织机构、办学指导思想、开设的课程、学员来源等方面进行搜集和处理 。 学生准备|:课外查阅有关黄埔军校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处理。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开端?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了解国民革命的含义及国民革命中的主要事件: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学习新课黄埔军校的创建 教师指出:在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黄埔军校的名字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课前你所查到的有关黄埔军校的情况。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介绍黄埔军校,包括黄埔军校的创立时间、地点、创立者、组织领导机构、课程设置以及学员来源等。 (设计意图: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教材中介绍的较少,而且多是结论性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可以丰富学生对黄埔军校的了解,为下面学习理解黄埔军校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即黄埔军校创立的背静、目的。指导阅读教材中孙中山的原话,让学生明确其目的是要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小字内容讲述孙中山这样做的原因: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总结教训,认为依靠军阀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其深受启发,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创建黄埔军校。(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从而形成关于黄埔军校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后面学习理解黄埔军校的性质打下基础)你觉得黄埔军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前面了解到的有关黄埔军校创办的目的、组织领导机构、课程设置、办学方针以及学员来源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用孙中山的话说,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枪是怎么样的放法,而且知道枪向谁放。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在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卓有成效。结合教材中周恩来的照片及小字内容,补充介绍周恩来的主要事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归纳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的军事学校这一性质,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起作用。)2黄埔军校的创立有何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并引导理解:例如说出黄埔军校培养出那些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讲述国民革命军的构成及其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1、北伐战争的对象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北伐战争开始的时间、主力及打击的目标。接着,出示“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中的小字,指图讲述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所盘踞的主要地区及拥有的军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识图、运用地图学会历史的方法,建立时间概念,为下面学习北伐战争过程打下基础)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三派军阀拥兵自重,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国家、出卖国家利益,对内为争夺地盘连年征战不休,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们成为北伐的主要对象。(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补充介绍,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打击这些军阀,从而更好的理解北伐战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北伐战争进程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战略方针以及进军路线。指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力的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率先北伐。播放北伐战争的录像资料,再现北伐战争的过程、情景。(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再现历史,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使历史生动鲜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感知历史)。北伐战争取得的成果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取得了什么样的战绩?学生应该从两方面回答: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势力;将战场由珠江流域推广到长江流域。你认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战争性质上分析,北伐军进行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其次,国共两党合作,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积极支援配合;第三、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屡克强敌,为战争的胜利作出最重要的贡献。另外,从客观上说,军阀统治不得人心,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也是站争得以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指出北伐战争中,令我们最为感动的就是北伐将士们那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教师结合教材小字内容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介绍北伐将士们的英雄事迹。(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学习先烈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教师: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过程中,国名革命军内部却出现危机,蒋介石军事势力不断膨胀,它通过内外的敌人勾结,在他们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四.一二”政变的过程,思考:“四.一二”政变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公然向革命的同盟者举起屠刀,意味着棋彻底背叛了革命,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从而更好的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指出在屠杀革命者的血泊之中,蒋介石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成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密令就是“清共”,大肆屠杀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指导学生看教材图片,感受国民党屠杀革命者的情景。最后,组织学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设计意图:在充分讲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所作所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使学生的分析有据可依,真正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3、国民革命的失败组织学生讨论:这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否实现来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取代旧军阀,国民革命的任务没有实现,国民革命最后失败了。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在1924——1927年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作业设计 选择题: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建议下创建这所军校有大量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在军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北伐战争所要打击的目标中最终没有受到打击的是 A、孙传芳 B、吴佩孚 C、张作霖 D、袁世凯3、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A、蒋介石 B、廖仲恺 C、孙中山 D、周恩来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学后记
黄埔军校的创建
北伐战争 胜利进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成立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分析和相关图片的搜集,让学生得出这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方法 搜集旧照片、旧服饰等图片资料,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本课重点,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以及实物材料,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将相应的内容制成幻灯片,以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课的难点是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补充一部分资料,并且深入浅出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知道这些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采用对比分析法,师生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通过实施参与式学习,侧重于探索知识、获取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出示两则新闻神六升空和烹饪机器人,提出问题“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意图: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2.学习新课教师:(投映视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提出问题,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学生:带问题观看影视资料,思考问题并解决。意图: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大标题,了解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变化:1.照相术与电影的出现 2.剪发辫、改称呼 3.服饰的变化。意图: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对本课学习有整体认识。便于小组选题后合作学习。学生:按变化内容分成三组。各组对课前准备的资料做有效加工,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表现变化的三个方面。教师: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指导学生整合信息(教材、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照相术与电影的出现 教师:请出这一变化的准备小组。学生:首先展示本组收集的黑白老照片与现在色彩艳丽的新照片作一对比,然后播放一段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影视资料与二十一世纪初拍摄的电影作一对比,谈对比之后的感受。意图:多方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历史以鲜活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学生:对其他各组提出问题。1.照相术是何时发明与传入中国的?2.你知道电影是何时诞生与传入中国的吗?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3.照相和电影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呢?(另两组同学作相应的回答,结合小组评价激发积极性。)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发积极的历史思维。
二、剪发辫 改称呼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文字材料两组及剪发辫的图片,组织深入探究:剪辫子的好处?但当时为什么有人不愿意剪辫子呢?民国以前中国人之间如何称呼?民国政府为什么要求人们彼此要改变称呼?你能说一说近代以来我国称呼的变化情况吗?
请第二组的同学来为我们解答这组问题。学生:本组同学分别用《剪辫子》《称呼的变化》两个小品剧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给予高度评价。提出问题“从称呼的不断变化中你能感悟出社会政治的变迁吗?”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每当政治发生重大的政治变革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在悄悄的变化。
意图:通过形象的表演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服饰的变化
教师:出示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第三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彩的表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学生:先利用多媒体做服装表演,充分表现从近代到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的变迁。然后三个同学分别着中山装、旗袍、现代流行装进行服装秀表演。最后一名同学讲述了中山装设计变化的寓意和我国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的重要地位。教师:精彩的表演让我们领略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变化,(投影问题)“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是怎样变迁呢?”学生:可以从西方文化的传入、反封建主义的政治需求、 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等方面简单谈原因,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中、思想上的重大革命,因此变革也是困难重重的
意图: 指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中山装和旗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且在当今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天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变迁决定文化生活的改变,反过来文化生活又反映政治制度。(投影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你能举例说明这个哲学观点吗?学生:畅所欲言。如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的特征。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社会发展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意图: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学会历史迁移能力和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4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24、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权覆灭。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鉴于本课主要涉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争过程,采用图示法,辅之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将课堂所用之图示和相关战役的影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相关故事或背景史料。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随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的展开,解放军的攻防能力大大提高。相反国民党军队则出现兵力不足,收缩于大城市和交通要地的局面。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波澜壮阔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指挥发起了同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2.学习新课第一目:“关门打狗”决战东北本目讲述了三大战役中关键性战役——辽沈战役。教学重点放在“首战为什么会选择东北战场?”该问题既是书中思考题,同时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思想,体会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指挥员们的雄才大略。也有助于对本课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先出示决战前解放区的分布区域图。简单介绍各个解放区的情况,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土地人口拥有量,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另外还可以借助地理学科中的东北资源分布图和工业区分布图,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东北做为首战场的条件,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总结出首战东北的有利条件。战争过程,则可以由了解的学生进行讲述和播放影音材料。本目还要强调辽沈战役的影响——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第一次对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 第二目:大军合力战淮海淮海战役教学中,除了注重战略战术的讲解外,还要重点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强化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三目:兵临城下直取平津本目强调“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教学的重点可以稍偏离战役,而放在保护古都北平和傅作义将军起义这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第四目:百万雄师过大江重点在渡江战役的盛况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上,可以利用影音资料,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补充。3.课堂小结随着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击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国民党退守台湾。
课堂小结 随着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击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国民党退守台湾。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5.板书设计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
教学后记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2课 社会历史小调查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在居住的社区范围内,调查工矿企业、学校教育、交通运输、文化事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的历史,了解它们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作用。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进行历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认识社会调查是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从实际出发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社区发展历史的调查和了解,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活动过程本课是活动探究课,主题是“社区历史小调查”,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活动准备,第二课时为成果展示。第一课时(活动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社区历史发展调查”活动的方法与途径,如采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或档案等。成果展示以调查报告为主,教师指导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社区发展历史有关的调查对象,拟定课题名称和调查提纲,进行人员分工。这一过程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加以指导。附:各小组关于社区发展历史调查活动的主题:a.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物业发展情况调查项目:社区卫生、绿化、房屋维修、停车场等。 b.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教育发展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内幼儿园,学校的数量变化、幼儿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情况、幼儿园,学校的发展规划等。 c.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服务性配套工程发展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内服务性配套工程(商店、超市、洗浴中心、医院、银行、干洗店等)的数量变化、规模、信誉度、发展趋势等。 d.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成员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成员的来源、人数、比例、文化程度、职业等。(3)师生制定活动评价表(自评、组评,师评中教师只参与撰写调查报告的评价),对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评价。。附: “社区历史调查”活动( )同学表现评价表 项目自评(等级)组评(等级)师评(等级)总评(等级)参与程度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感受(4)师生设计调查报告的评比标准。各组推选一名同学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判团进行评比。附: “社区历史发展”调查成果评比表 主题明确(10) 内容展现形式多样(10) 总分(40)要素完整(5)体现历史发展(5)提出建议(5)得出结论(5)A组B组 C组D组3.各组根据调查提纲和人员的分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4.第二课时(成果展示)(1)展示成果。各组推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调查成果(文字报告、图片、数据图表、网页等多种形式),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时间为5分钟。(2)在成果展示的同时,依据调查成果评比表进行评价。(3)各小组的发言结束后,学生根据各小组介绍的情况发言(调查感受、历史感悟、个人情怀等),使同学进一步感受调查主题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抒发和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怀。(4)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把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汇总,展示在班级墙报栏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 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 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讲授新课】:(27分钟)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然后,利用多媒体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重点强调“黄海海战”。演示如下: 仓促应战希望停调 避战自保3、黄海海战: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二、《马关条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 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幅《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作业设计 一、每课一得: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二、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殖民地
日本
针对
增兵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1895年)
支援
(东学党起义)
朝鲜
中国
求助
中日战争正式开始
丰岛之战
平壤战役
清 政 府
日 本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战役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威海卫战役
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PAGE
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剪辑有关历史录像资料,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戊戌变法。布置学生查找戊戌变法中自己所感兴趣的人物资料。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1895年的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请看资料: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8省在京应试的举人集会,他们推举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六百多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联名上书皇帝。”提问:你知道这件历史大事吗?你知道这部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吗?(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资料和公车上书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学习新课一、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公车上书”的简单经过和名称的来历 :(活动设计:指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主要内容、影响。教师展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的照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做简单的介绍。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2、结合“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你能说出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要区别吗?(活动设计: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二、《天演论》——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假如你是维新派中的一员,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你会怎样做?(活动设计:通过学生的猜想和争论,使学生认识到思想的宣传对于变法的重要性,体会到严复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三、“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高潮1、百日维新:维新派的救国呼声,终于感动了大内的光绪皇帝,他召见了康有为,君臣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为了不做亡国之君,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3日颁布了《定国是诏》,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了。我们来看一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些措施的实行会对当时的清朝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活动设计:学生阅读,归纳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其影响,为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做好铺垫。)你认为戊戌变法会成功吗?为什么?四、戊戌政变——维新运动的结束谭嗣同为变法而死,你认为值得吗?请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动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体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作业设计 一、你能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放入相应的位置吗?项 目主 要 内 容政 治经 济军 事教 育
板书设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后记
《天演论》----维新运动发展
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高潮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结束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6课 图说红军长征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活动重难点 小组成员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中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整理和筛选,会涉及材料处理、故事编写、文字解说、图画表达的方法,并在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展示的形式,配以一定的画面或课件,会涉及语文、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展示过程中的表现和对长征精神的真实领会,会涉及到音乐、表演等形式,对初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活动准备教师提前通知学生复习第15课关于长征的内容,了解长征的一些基本史实。将全班学生的特长情况进行摸底,大致了解不同特长方面的人数。将全班学生分组;将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按地点分为四段:瑞金―遵义为第一段;遵义―泸定桥为第二段;泸定桥―腊子口为第三段;腊子口―会宁为第四段,成立四个组,另有访问组、表演组和“伟大的长征“组,共在全班设七个组,指导学生按照个人特长(绘画、表达、表演、组织、电脑操作等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为七组,每组五人左右,组长由组员推选,负责本组的工作。 确定图说的主题,“伟大的长征”组和四个分段组,要把易于用画面来表现的长征故事定为主题,也可以配以其他的形式,组员按个人特长分工,编写故事,设计图画,撰写文字说明,制作课件等,目的是让本组每一个同学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阵地,各显其能。。访问组要以访问老红军定为主题,表演组将课本剧表演定为主题。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连环画体会历史的趣味性,说明图说历史是青少年传播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并希望学生能通过大家喜欢的连环画去宣传和感悟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6.每一组推选一名评委,共七名同学组成评委团。评委团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并且每一位评委人手一份,由教师进行把关,负责对各组的打分,评定。(二) 设计意图:
(1)如果按时间或内容分,重要的大事不好把握,又不利于内容的衔接,会给学生一种不连贯的感受,所以决定按长征的路线来划分,因为每一段中都有长征中的几件重要大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围绕几件大事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学生就可以先分工后合作,目标明确,范围减小,利于更详细地进行资料的查找,整理。(2)但只此四段成立小组又难以覆盖长征的全貌,体现不出长征精神的伟大之处,形式也过于单调,所以又设“伟大的长征”组和访问组及表演组,意在于内容上的完整和形式上的多样。
(3)为了更多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争取作到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任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员性。(三)活动建议
1.在活动准备课上,教师应将活动的意图、方案及评比方法向学生阐述清楚,征求大家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补充。
2.要求各小组学生利用课外5~6天时间完成连环画的制作、访问问题的设置和排练、课本剧的排练等。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本组的作品,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要精讲、精彩展示,每组可由一人或两人进行解说。
3.在介绍连环画的故事内容时,应再介绍制作过程中用了哪些历史材料,克服了什么困难,有什么好的经验等,即活动收获。
4.凡制作幻灯片等电脑课件的小组,应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并简要介绍制作的基本方法。(四)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律--长征》诗,由学生说出诗作者和诗名及简单的历史背景。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上,然后由教师对这首诗作一简单解释,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挥笔写下的壮丽篇章。从中,同学们不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千辛万苦,于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求生存,也不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那种激动的心情、热烈的场面。相信大家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壮举很赶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征的历史,认识长征的意义,感受长征的精神,在本节课上,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重走长征路。由此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活动探究过程:教师说明本节课共分三大环节,七个小组进行展示(屏幕显示),每组展示时间为五分钟,在每一个环节中,各小组的同学都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探究或成果展示。教师介绍评委团,评委团宣读评价标准。
第一个环节:“图说红军长征”。
各组学生展示:
瑞金――遵义小组
(1)第一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向学生简单介绍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发时经过的瑞金武阳桥(屏幕显示),以及渡过乌江(屏幕显示)时的人员折损情况。第二名解说员接着解说红军渡过乌江到达遵义时的历史,并重点介绍遵义会议(屏幕显示会址、图片)。
(2)介绍完毕之后,由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第一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的情景,并略作介绍。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遵义――泸定桥小组
(1)第二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屏幕显示二渡赤水旧址)、巧渡金沙江(屏幕显示)、以及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屏幕显示)时的情形。第二位解说员解说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抢渡大渡河,夺取大渡河上的安顺场渡口(屏幕显示),介绍朱德、刘伯承在泸定钢缆上的题词(屏幕显示)和一位老船工的照片(屏幕显示)。第三位解说员接着解说在渡过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屏幕显示)时的情形。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录像,在看的过程中要求考虑两个问题:①中央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他们如何夺下的泸定桥?(播放录像,学生看录像)
学生回答(略)。
(2)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自制的长征图片,主要内容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泸定桥――腊子口小组
(1)第三小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屏幕显示)时的情景,并播放一段越雪山、过草地的录象,第二名解说员介绍红军在越雪山、过草地之后,抵达陕北的腊子口(屏幕显示)并简介腊子口天险。向学生们出示今天腊子口(屏幕显示)的壮观场面。
(2)第三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越雪山、过草地的场景,略作介绍。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腊子口――会宁小组
(1)第四组第一名解说员伴随着音乐向大家介绍陕北领导人物刘志丹(屏幕显示)的事迹和到达陕北的领导人物(屏幕显示),第二位解说员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后会宁会师的场面和会师楼遗址(屏幕显示)。
(2)第四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会宁会师的壮观景象。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伟大的长征”小组(1)第五组的第一名解说员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了关于长征的全过程,向大家介绍了长征在我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第二位解说员针对长征精神想大家进行了介绍,并在同学当中进行现场提问:在你准备这节活动课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搜集材料的环节,你对长征精神的体会有哪些?(同学回答略)(3)第五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长征精神的几个场面。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第二个环节:访问环节该组由主持人组织,伴随着《七律--长征》诗的音乐背景,将本组其他成员扮成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现场进行采访。“您从瑞金出发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对前面将要面临的困难有准备吗?”“您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想到过牺牲吗?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您在过雪山和草地时,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作为参加过长征的见证者,您想对现在的青年人说些什么?”等等这些提问从长征的过程到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从同学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在准备过程中大家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所有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也寓于其中了。现场的其他同学也可进行现场提问。第三个环节:表演环节 由表演组的同学表演历史短剧《丰碑》。
在看短剧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考虑一个问题:在短剧中为什么将军需处长作为一丰碑?(同学回答略)个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节重要的活动探究课,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通过活动的准备和展示对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展示能力等都有较大帮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一般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反封建的产物。为了铲除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愚昧、启发理智,上升期的资产阶级需要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启蒙”二字也就是启封建之蒙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学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讲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另外,还利用这一时期文字资料比较丰富的特点,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复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导入;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是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 ,面对混乱的国家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新课: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让学生读课文材料了解:为什么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时,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思考:(1)新文化运动拥有的领导者、成就、战场旗帜?(2)简单介绍成独秀、胡适、鲁迅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作业设计 一、每课一得:指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二、材料阅读:让学生根据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讨论民主与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三、自我测评:列表如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板书设计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第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三.文学巨匠_______鲁迅
教学后记
PAGE
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8课辛亥革命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西海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赶。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有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桥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新课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业设计 作业 基础训练选择题
板书设计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教学后记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方面的图片、资料。将学生按座位平均分组。组织学生试演课本剧《西安事变》2.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图片、资料。2.排演课本剧《西安事变》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引导:作为一个东北人,大家在听这首歌时,有何感言?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同学回答略)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简单补充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本课内容的连贯性作好铺垫。接着,在《松花江上》的歌曲背景下,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第一子目,就自己不明白之处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出问题者为所在小组加分)同学在简单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很可能在事变发生的背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人民的感受方面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大家可以互问互答,解决一些基本的史实问题。(设计思路:为了让大家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有全面的了解,故补充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内容,让大家树立大历史观的概念。在自己阅读课本内容的同时,可留给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对这一历史史实真正结合歌曲、文字、图片和自己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大家的互问互答可以引导发散性思维和真正参与课堂的热情,将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借助关于事变的图片,帮助大家对九一八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进行还原和梳理,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屏幕板书)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学生归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而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后果,日本是在半年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教师可就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此时,他在作什么?”以次为线索,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同学基本史实掌握之后,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内容按发展的顺序向大家作以介绍,在图片的帮助下加深印象,并进行问题的横向、纵向的引深。)教师引导: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大家能够想象出你如果生活在当时,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吗?(学生回答略)
(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计用意在于承上启下。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借同学们的回答点,同时为下一子目“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因为大家的回答中肯定会有反抗的字眼,由此引出下一子目)(二)不朽的民族战歌教师创设情景: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后,野心继续膨胀,又将魔爪伸入华北地区。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请全班同学起立,共唱国歌。)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家唱起这首每次升旗都能听到的歌时,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在本节课的特殊环境下,让全班同学齐唱国歌,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当时作者的义愤填膺,能同本节课的内容相联系,从而体会国歌的深层含义。强烈地烘托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三)西安事变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课堂小结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4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5 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属学科:历史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裹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方法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 2、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革命军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有关故事,结合语文课本中所学文章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学生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练习讲述故事
教 学 过 程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讲授新课:一、八一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本目要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教师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提出问题: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没有自己革命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2、南昌起义的过程:首先,播放南昌起义的录像,要求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首先,学生通过看书中的小字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2、井冈山会师。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三、“红军不怕远征难”:1.红军长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认识到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2、长征的经过出示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先感受体会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红军长征形势图,练习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其间所发生的故事。首先要求学生指图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离开了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会宁会师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重点强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既影响。指出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问题: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解决。3、长征的意义。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作业设计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时期的歌谣?
(2)这首歌谣说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什么问题?
2、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4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21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听、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感受和加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2、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活动重点 学唱爱国歌曲,感受民族精神。培养合作学习,掌握探究方法
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听后、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小组使用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把抗日救亡歌曲的歌曲作者、内容、写作背景等方面资料印发给学生,并制作课件。学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收集有关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2、由各组长组织每组同学学唱1-2首抗日救亡歌曲。3、推举一名本节课的主持人,主持人自行或同学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串连词。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导言,放多媒体MTV《松花江上》导入:教师:古人说:歌以言志。在抗日战争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产生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一首首抗日据亡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战年代的进军号角。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唱这些抗日救亡歌曲,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和感知这段历史。请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创作于1936年。(放歌曲《松花江上》MTV)教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亿万中华儿女满怀悲愤,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应运而生。歌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民族的灾难和先辈们的抗争,让我们放开歌喉,在歌声中重温那一段历史吧!介绍学生主持人。主持人:介绍活动小组:(1) 义勇军小组(2)青年学生小组(3)游击队小组【说明】以情景导入新课,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2.学习新课:学生表演,从艺术的角度展现抗战风貌。主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歌,你可曾知道,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请欣赏:第一乐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1、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全体起立,合唱。教师点拨:《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创作年代?唱歌时的感受?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富有动感,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后定为国歌。教师点拨: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有人提出《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但有人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疑问,认为:保留这样的歌词是否过时?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这首歌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这首歌并不过时。同时,这首歌雄壮豪迈,节奏鲜明,深受群众喜爱。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都需要这支歌,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即使今天仍不过时。主持人: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请听《河边对口唱》。(选自《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作于1939年。)2、表演唱:《河边对口唱》(义勇军小组)主持人:卢沟桥事变,吹响了全国抗战的号角,面对着用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组成大刀队,奋起反抗,浴血苦战。请听《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创作于1937年。3、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小组 MTV伴奏)【说明】本乐章表演者为义勇军小组全体同学,着力表现抗战时期,广大义勇军将士英勇杀敌、冲锋陷阵、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种民族精神至今仍不过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主持人:这首歌听起来像大刀一样锋利,像冲锋号一样响亮,曾鼓舞了千千万万抗日英雄冲锋陷阵。你们看,我们的青年学生也勇敢地站了起来了,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微薄的力量。请欣赏:第二乐章,“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毕业歌》1、小合唱:《毕业歌》(青年学生小组 MTV伴奏)2、小合唱:《长城谣》(青年学生小组 MTV伴奏)教师点评:青年学生的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自强不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说明】本乐章表演者为青年学生小组全体同学,着力表现抗战时期,中华学子,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逆境中,我们要自强不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主持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战场艰难而又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请欣赏:第三乐章:“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1、小合唱:《游击队之歌》。贺绿汀词曲,作于1937年。(游击队小组 MTV伴奏)2、小合唱:《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作于1938年。(游击队小组 MTV伴奏)【说明】本乐章表演者为游击队小组全体同学,着力表现抗战时期,游击队和广大民众百姓,深入敌后,机智英勇,为把鬼子赶出境而进行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主持人: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请欣赏:第四乐章:血肉筑长城——《黄河大合唱》1、大合唱:《保卫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作于1939年。(全体师生 MTV伴奏)2、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作于1943年。(全体师生 MTV伴奏)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从艺术的角度具体感知这段历史,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歌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民族的灾难和先辈们的抗争,让我们团结起来,为建设祖国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作业设计 (1)、你参与了这次活动了吗? A.是 B.否 (2)、你喜欢这次活动课吗? A是 B.否 (3)、你是通过何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的?A. 书面资料 B.影像资料 C.互联网技术 ( )(4)、你是通过何种方式学会唱抗日救亡歌曲的? A. 看简谱 B.请教老师或他人 C.跟学音乐带 D.其他(5)、你听了、唱了抗日救亡歌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板书设计 红字板出 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教学后记
PAGE
3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观看相关影片,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过讲述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与课堂活动,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教学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自制powerpoint课件。2 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3 指导同学分组活动。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阅读有关材料。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课件:万里长城图;背景音乐:《国歌》进入)万里长城是古代用来抵御外来侵略,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九课把握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又是怎样来理解的呢?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走进历史。2.学习新课 [血战台儿庄]1.展示课件《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增强直观效果。教师结合地图分析当时形势。2.结合地图,学生介绍台儿庄战役基本情况,教师适当补充总结。剪辑相关资料片片断播放,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我国军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3.提供《李宗仁回忆录》中的一段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此役之重大影响,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1.课件《敌后根据地形势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了解百团大战发生的背景。2.在课前预习基础上,学生以百团大战老兵的身份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角色扮演,感受历史的真实,引起学生情感共鸣。3.通过以上的活动,结合书中相关知识,学生概述百团大战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目标、意义等)[众志成城]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请同学们利用课本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来说明。1.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
2.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学生介绍他资助抗战的爱国举动,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3.学生讲述侯德榜的故事。指出,许多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而发奋工作,侯德榜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4.完成表格:中国各阶层民众抗战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及时进行知识的整理。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辈确实是以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这长城也起到了和砖木长城一样的作用,抵御外敌,把抗战引向胜利,同时也象征着我国人民英勇顽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愿这新的长城也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作业设计 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例:你能感受到用砖石垒砌的长城与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之间的区别吗?请谈谈本节课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李宗仁国民党:台儿庄战役1938 意义 彭德怀 共产党——百团大战 血肉筑长城 1940 意义 冼星海各阶层—— 徐悲鸿 侯德榜
教学后记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了解抗日战争前期,国共两党合作和配合作战,推动了抗日形势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 是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教学方法 搜集有关中国军英勇抗战、侵华日军暴行等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并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针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展开讨论
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翻寻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罪证资料。结合课文,学会思考探究,备于课堂交流。;收集卢沟桥的图片,收集影像资料《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远东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部分片断。并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下阅读《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荡。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学习新课: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卢沟晓月”图片、“20世纪30年代的卢沟桥”图片,简介“卢沟桥”。提问: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 ( http: / / www. / )名桥,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吗?不,当然不是。美丽的卢沟晓月,可爱的石狮子,在1937年7月7日,却经历着一场血雨 腥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 ( http: / / www. / )见证!
鼓励学生讲一讲卢沟桥事变的大概经过。(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美丽的景色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 http: / / www. / ),但又产生疑问。)
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
日军为什么 ( http: / / www. / wsm )要进攻卢沟桥呢?引导学生观察《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这是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竞相参与展示自己口才的环节。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和图,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点评学生的看法。)
教师总结 ( http: / / www. / wenzhang / zongjie / Index.html )并简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面对日军的入侵,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数十名烈火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并让学生找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两位将士名称。
过渡:保卫卢沟桥的战斗十分激烈,中国军人英勇奋战,但是由于日军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来势凶猛,经过双方反复争夺之后,卢沟桥最终失守了。但是卢沟桥的炮声音也吹响了全民族抗日的号角。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从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为迫使国民党投降,在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是已经放下武器、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军警。
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结合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南京大屠杀”有关图片,讲述南京大屠杀惨痛的历史 ( http: / / www. / )。(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课本两幅图片资料)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让学生在动感画面中去体会日军的残无人道。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记下日本人欠了我们多少条人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这些材料没有任何的夸张、虚构,而是血淋淋的实实在在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材料都选自二战后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借梅汝璈先生的话来分析:法庭的语言是慎重的,估计是保守的。以上这些认定都是根据法庭认为确凿可靠的证言而写入判决书的。然而,仅仅从以上几句话里已经可以看出日军是怎样穷凶极恶、无法无天,以及我数十万呻吟于敌人铁蹄下的南京无辜同胞其命运是何等地悲惨!判决书上这寥寥数语不啻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地狱写真图。”但是,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政府却总是闪烁其词不敢面对。而且随着右翼势力的兴起,日本国内不断出现否定其侵略的历史,引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南京大屠杀给人类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可以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掩盖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法西斯沉渣泛起的表现。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尽力地去维护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 ( http: / / www. / ),并没有真诚地向亚洲各受害国人民,尤其是向中国人民道歉!提醒学生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但要区分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的态度,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学生很快认出图中人物,对此事议论发言阐述自己观点。这一话题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过渡: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震惊了世界,也唤醒了一个民族。国难当头,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致对外。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了!
三、共赴国难: 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创设氛围,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其战斗序列如下: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庐山讲话、“八路军、新四军臂章”图。(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文字、图片时,教师走入小组,倾听、分析。提问学生并进行简明扼要总结 ( http: / / www. / wenzhang / zongjie / Index.html ),纠正学生偏颇的观点。)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多媒体显示画面:《八路军挺进晋西北》《新四军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待场景。最后,学生共同朗读(课件 ( http: / / www. / jxzy )展示):
八百壮士歌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
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同胞们,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我们的国旗 ( http: / / www. / wenzhang / lingdao / guoqi / ),在炮火中飘扬,飘扬。”
(学生齐读悲壮的《八百壮士歌》,受到鼓舞。在歌曲《大刀进行曲》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堂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计划 ( http: / / www. / wenzhang / jihua / Index.html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 ( http: / / www. / )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作业设计 时政小论文: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今日本右翼势力却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请用铁的事实,驳斥这一观点
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三、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军、
教学后记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教学重点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搜集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相关资料包括洋务运动主要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影像资料,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代表照片,洋务运动的文字资料,张謇、詹天佑照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问题设计表格,培养学生的用表格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表格的能力。 设计有关洋务运动评价的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的方案。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为各阶层的救国尝试提供了可能,今天我们就从我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开始研究,看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清朝统治阶级上层洋务派的救国行动。(活动设计:复习导入,使上下知识得到衔接,更主要的是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好背景的铺垫。)学习新课 一、从“自强”到“求富”:阅读教材p29---p31 ,同桌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活动设计:教师提供表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使用表格归纳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概念和内容有所认识,为后面对洋务运动作用的探讨做好铺垫。) 1、洋务运动兴起 洋务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主张时间口号目的2、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3、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通过以上表格,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提出要求:“你能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归纳出这一时期轮船、铁路、电报业的发展情况吗?”。(活动设计:通过前面的表格使用,对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并进行展示,选择优秀的设计作为本课的第三个表格。教师可准备参考性表格,此表格应灵活处理若学生设计的较为成功,则不展示给学生,否则,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目的是学生在会使用表格归纳问题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设计表格,培养历史表格的使用能力。)参考表格:时间企业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你认为洋务运动能使落后的中国走向富强,摆脱民族危机吗?(活动设计: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以上三个表格)和教师提供资料(对洋务运动评价有关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生生交流、师生合作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突破本课难点。)二、爱国知识分子——张謇和詹天佑:1、状元实业家:张謇: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张謇为什么要弃官从商,开创实业吗?”(2) 多媒体展示张謇图片,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介绍其相关的事迹,(3) “你如何看待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救国救民斗争的最前列。他们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仕途,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2、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1)讲述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2)提问: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讲述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教师展示所收集的詹天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强调京张铁路的建成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进行进一步教育)
课堂小结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作业设计 1、连线题:李鸿章 京张铁路张之洞 江南织造总局张 謇 大生纱厂詹天佑 江南织造总局2、选一选1895年,一位英国人登上我们中国的土地,下列哪个事情不可能遇到?( ) A、 他坐火车从唐山出发到胥各庄 B、他在上海给天津的朋友打电话 C、他遇见了刚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D、他在京张铁路上观看沿途的风景。3、结合“每课一得”说说“什么是近代工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轮船、铁路、电报业的出现
爱 国 知 识 分子
状元实业家 ---- 张謇
京张铁路----詹天佑
PAGE
1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难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难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幻灯、图片和地图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变化,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侵略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在华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在祖国危机之时,爱国志士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学习新课一、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②1860年联军借换约受阻出兵,攻占大沽、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课件展示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段惨痛的历史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外一方面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目的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先让学生读书了解史实过程,然后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2、沙俄趁火打劫: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对此: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历史上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以此来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历史依据。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其次,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既要面对英法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对中国西北和东北的领土进行了大肆的蚕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最后,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二、抗争——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教师:有侵略就有反抗。面临着外国列强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2、左宗棠收复新疆: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对此: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边疆危机,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当时的新疆地区面临哪些危机?。课件展示表格:地区危机东南边疆:日美侵略台湾;西南地区:英国非法入侵西藏;西北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俄英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侵占新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疆重要的历史地位。思考:新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蕴藏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②为什么侵略者会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新疆地区? 最后,读书了解清政府对此的态度——举棋不定。左宗棠主张坚决收复新疆。让学生找出左宗棠此举的理由:新疆乃中国西北大门,若失则塞外无险可守,塞内险象环生。⑵经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两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史实。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对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左宗棠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打败了阿古柏?②收复新疆大部分以后,左宗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对此,通过也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谈判伊始,俄国的态度怎样? 为什么后来俄国转变了态度,归还了伊犁?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④后来清政府有采纳了左宗棠的什么建议?有何意义? ⑶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归纳出“左宗棠收复新疆” 的意义,并对左宗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议一议: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作业设计 选一选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共割占我国多少领土( )
A.100多万平方千米 B.150多万平方千米
C.60多万平方千米 D.40多万平方千米2、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是在( )
A.天京 B.南京 C.金田 D.上海3、19世纪70年代,率兵进军新疆,大败阿古柏的清朝官员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纪泽 D.林则徐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 后记
PAGE
4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i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历史学习中,做到体验感知历史,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孟良崮战役的资料,告诉其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指导其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并练习讲述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指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学习新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出示地图,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确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地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导学生从当时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我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方面考虑为什么要撤出延安;从解放战争全局战略需要以及精神鼓舞作用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还要留在陕北继续与敌人斗争。2、你认为在当时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付敌人的进攻?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体验解决问题。出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能够了解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那些情况?指导学生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生动形象地语言讲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采取与敌周旋的战术及期间发生的故事、最后结果及历史意义等。使学生感知体会期间的艰辛历程以及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智慧,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指出除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国民党进攻的另一重点地区是山东解放区,在那里我华东解放军在陈毅、粟裕的率领下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从而改变了山东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结合课前了解,讲述孟良崮战役的故事,了解山东战场取得的重要战绩。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出示材料:解放战争一年后国共双方情况统计。引导分析: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指出:战争逐步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已由被动转为主动,此时中共中央作出了走向战略进攻的决策,决定派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出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动态演示,明确刘邓大军的进攻方向及所要到达的地区。组织讨论:假如你是当时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名指战员,中央向你征求对此决策的意见,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最后引导思考: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我人民解放军开始走向战略进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了解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1947、8孟良崮战役 1947、3
教学后记
PAGE
2金崖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备课组长:张家亮
周 次 星期 日期 主备人 岳富贵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个性化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3分钟)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讲授新课】:(25分钟)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1、诞生。引导学生回忆“戊戌变法”,指出这是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的内容。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2、地位。让学生来评价“京师大学堂”在当时中国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3、影响。开展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结合现在的教育课程,运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它的影响。并举例论证。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废科举,兴学堂: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隋朝的时候确立,唐朝的时候完善;科举制度的建立,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迀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舞弊现象也时有发生。(看抄满经文的绸内衣),科举制走入了死胡同。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新学制制定的原因。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改革的手法。新的学制由此而生。 新学制的制定和主要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新学制制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逐渐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清政府也废除了科举制。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将当时的科目与我们今天有的科目简单的比较一下。说一说:这些科目的开办可以培养哪些人才?有何意义?3.科举制度的废除。指导学生说一说: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意义?三、《申报》的创办:1、《申报》的创办。指出:在《申报》创刊之前,中国已经有外国人办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09年,中国入席子佩认购了全部的《申报》股权,全面主持《申报》业务。这样,《申报》的产权和管理权完全转归中国人手中。2、《申报》的特色。指导学生阅读52页第二段小字后,评一评《申报》的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重真实性等。3、《申报》的影响。根据今天报刊对社会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一下《申报》在当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1、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和图片,说一说:什么是商务印书馆?并简单介绍它的历史。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开始。1897年在上海创办,由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印刷所发展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物遍及各个门类;并且发行各种杂志;印行珍本善本古籍。2、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介绍: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出版范围上注重科教类。1904年商务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出版教科书从此成为商务的传统。商务致力于引进西学、介绍新知,出版了以《天演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学术著作,到1929年,汇聚成《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商务的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和《儿童世界》等,或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公众舆论;或传播知识,昌明教育,推进学术,都享有盛誉。2、商务印书馆对近代文化的贡献:在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商务整理出版了大量古代典籍。商务还注重记录中国现代学术成果,近代大多数学者的重要学术著作均通过商务的推介为世人所知为中国近代文化、学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业设计 一、每课一得: 插入《申报》的创办这一目,作为史料来用。二、材料阅读:结合课堂中讲过的特点让学生归纳总结。三、自我测评:组织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