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目标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近似计算。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回顾: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原子能不能再分?
科学实验证明:
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电子
原子核
中子
质子
原子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1-)
(+)
(1+)
(不显 电性)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不带电)
=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 种类 原 子 核 核外 电子数 原子
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6
氧 8 8 8 8
钠 11 12 11 11
氯 17 18 17 17
你能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小结:
质子数
1.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
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 决定原子种类
5. 决定原子的质量
质子数和中子数
一种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
这种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核电荷数为( )
该原子所含粒子总数为( )
6
6
(质、中、电)
20
练习
一种原子中共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不带电,这种原子的名称是 ,它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核外电子数是 。
铝原子
13
14
13
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 千克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千克 )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 千克
有什么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质量,又化繁为简?
科学家的方法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二、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公式:
=
1/12 × m(C)
m(原子)
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 个比值,其
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
Ar(原子)
问: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粒子种类 质量 相对质量
质子 1.6726×10-27 kg ≈1
中子 1.6749×10-27 kg ≈1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忽略不计
近似计算
Ar ≈ 质子数 + 中子数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27 千克
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6,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是m,则该钼原子的质量为 。
相对质量之比=实际质量之比
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种金属,含有原子个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是 。
练习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近似计算。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