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空气的成分
题 空气的成分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能力培养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 学重 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 学难 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 学方 法 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法、当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学 法设 计 合作探究、阅读理解、练习巩固
教 学准 备 教 师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烧杯、红磷、水、火柴。
学 生 课前预习
课 时安 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具使用或其他
教师活动(一)引入情景创设: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说它宝贵到处有,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导入新课:1、你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证明空气的存在吗?2、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测定空气的成分吗?实验的根据是什么?(二)新授课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2.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课件展示】展示自学目标阅读课本P30-32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2、怎样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原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学检测【板书】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选择】提示信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镁会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分别反应生成氮化镁、氧化镁等(均为固体)。 设计方案:①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教师引导: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演示实验】演示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1、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和原理。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①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课堂小结并随堂练习】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认真阅读自学目标,阅读课本30-32页,思考。学生完成自学检测。学生总结:1.生成物不是气体2.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学生思考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原理: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发出黄光,并放出热量。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同时生成了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的体积就是消耗掉氧气的体积。学生思考并回答: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学生思考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以儿时耳熟能详的谜语,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原理: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了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上升约五分之一。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练习及作业设置
课件拓展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就需要在讲课前,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如压强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失败的某些可能原因。气密性不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都会导致倒流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实验结束分析结论,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