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老子》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素质目标: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思政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五、教学准备
课本、PPT、练习册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 早晚读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中: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5分钟 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于理解。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 …… 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 绝圣弃智 自知之明 功成不居 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庄子》的成语 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 沉鱼落雁 失之交臂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充分诵读 10分钟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疏通词句 10分钟 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见图示)。 ②毂ɡǔ:“毂”是什么?就是车轮的中心部位,中间有圆孔来安装车轴。毂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 ③无:指车毂的中空处。这一章的三个“无”,都是“中空”“空无”的意思。 ④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yǒu):指门窗。 古代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朗读第十一章,注意读准字音。 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事物之所以有用而能给人以便利,都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探究章旨 10分钟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这些解读,能够帮助同学们从历史角度来初步认识老子关于有和无、关于“无为”思想意义和影响。 老子让人们明白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的道理,这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经典之用 5分钟 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这样 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这样做一周不到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课后: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练习三』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七、教学反思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