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海—气的相互作用
一、知识讲解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一、水分交换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二、热量交换
海洋吸收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三、途径
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四、意义
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
时间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 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干燥少雨;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温暖多雨
厄尔 尼诺 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雨增多,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二、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会增大,引起气候的异常。
二、同步训练
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2.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降水 B.海水蒸发 C.季风环流 D.洋流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3-4题。
3.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海洋将热量以( )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读图,完成5-6题。
5.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
A.印度尼西亚 B.澳大利亚东部 C.非洲南部 D.秘鲁沿海
6.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导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印度尼西亚 B.秘鲁 C.美国 D.埃及
下图为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沿岸地区水温较低的影响因素是( )
A.淡水汇入 B.洋流性质 C.海水深度 D.太阳辐射
8.该海域出现持续性异常增温,最可能引起( )
A.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下降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发生频率升高
C.智利北部荒漠区湿度降低,干旱加剧 D.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
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Pa塔-Pa达)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SOI)。当SOI为负值,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对应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9-10题。
9.当达尔文气压更高时( )
A.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B.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C.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D.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10.2020年的下半年,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智利面临洪涝灾害 B.中国南方遭遇“冷冬”天气
C.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 D.澳大利亚冬季降水偏少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完成11-12题。
11.从图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
1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经过进一步研究,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不久,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紧跟厄尔尼诺的步代,不过它的作用几乎与厄尔尼诺相反,在刚刚饱受干旱的土地上泼下倾盆大雨使洪水泛滥成灾,使原本雨量充足的地方烈日当头,干旱无雨。经过研究证实,厄尔尼诺是一个循环中暖的部分拉尼娜是一个循环中冷的部分。读下图,完成13-14题。
1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区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D.开放性特征
14.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B.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C.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D.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2020年初澳大利亚的山林大火已燃烧4个多月。2019年,澳大利亚异常高温,气候干旱,降水量非常少。有气象学家认为,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印度洋海温异常导致的大气环流)是造成澳大利亚严重干热的原因之一。下图为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发生时( )
A.印度洋西风增强 B.澳大利亚西北部云量增加
C.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 D.赤道附近印度洋西海岸降水减少
16.持续的高温干旱不仅造成山林大火多发,也对澳大利亚的农牧业造成很大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农牧业受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下图示意1950年至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关性。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完成17-18题。
17.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SOI低时,副热带高压弱,海面温度高
②SOI高时,信风强,海面温度低
③海面温度升高,副热带高压增强,SOI升高
④海面温度降低,信风减弱,SOI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当SOI值为负距平且数值较大时(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增强 B.赤道附近东太平洋降水偏少
C.南美秘鲁沿岸海域渔业增产 D.南美秘鲁附近洪涝相对增加
茎柔鱼通常的表层适温范围为15-28℃,在东太平洋分布广泛,生命周期短,其种群对栖息地环境及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表明,海水表面温度是造成茎柔鱼资源丰富程度和栖息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下图示意1950-2015年东太平洋某渔场HSI(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将HSI<0.2、0.219.据图文推测厄尔尼诺发生时茎柔鱼主要栖息地迁移方向最可能为(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0.当该渔场喜迎茎柔鱼丰收大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
A.该渔场海水表面温度比往年偏高 B.该渔场信风增强
C.澳大利亚东部降水量比往年偏少 D.我国南涝北旱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在等水温线图(右图)中,虚线表示洋流。该洋流可以表示左图中(甲、丙、丁) 洋流,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指出图中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其成因。
(3)当某些年份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指出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情况。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于0.5℃)度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下图),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的影响。
(2)在右图上绘制拉尼娜发生时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并说明2020年8月以来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1.A 2.B3.B 4.A5.D6.A7.B 8.D9.D10.B11.C12.C13.C 14.C15.C16.D17.A18.D19.A 20.B
21.(1)丁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丙 所在海区原因是沿岸海区,表层海水随(东南信)风而去,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海洋底层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3)澳大利亚东部气候干旱;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
22.(1)对渔场的影响: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
(2)画图(顺时针)太平洋东岸:旱灾、森林火灾。太平洋西岸:洪涝,暴雨。
(3)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旱,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
原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