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知识讲解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形成原因
(2)交替周期
①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②意义
2.时差
(1)地方时
(2)规律
(3)时区与区时
名称 区时 时区
属性 时间 范围
产生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产生
2.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夜弧
①形成: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②特点:除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③意义:表示昼夜长短。若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3)变化规律:
①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最大值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冬至最大值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春秋分最大值地区:赤道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
(1)成因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四季更替
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
范围 春季 过渡季节 3、4、5月
夏季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6、7、8月
秋季 过渡季节 9、10、11月
冬季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12、1、2月
2.五带划分
(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二、同步训练
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左图中河流的横截面剖面图为(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河流沉积物)( )
2.为了促进对外交流,在两河口处建港口,应分别建在( )
A.甲岸、丙岸 B.乙岸、丙岸 C.甲岸、丁岸 D.乙岸、丁岸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光照 D.热量
4.2021年2月3日是立春节气,立春的三候包括“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下列现象中,与立春三候现象有关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南移 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C.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D.日地距离渐近
左图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右图为飞机飞到乙地时,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经线、纬线和晨昏线位置关系图,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点。读图,回答5~6题。
5.若飞机匀速、等高飞行,则在甲—乙—丙间单位时间内飞过的纬度差( )
A.持续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持续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6.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 )
A.5点 B.6点
C.7点 D.8点
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下表 (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7-9题。
表1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城市 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① 24°45' 2.02 h 1.7h
② 40°28' 1.18 h 1.2 h
③ 35°21' 1.41h 1.1~1.2 h
④ 26°36' 1.86 h 1.6~1.7h
7.表1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8.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
A.23米 B.28米 C.37米 D.40米
9.表1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
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 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 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为了保证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使得相邻南楼的影子不能遮挡北楼底层(见下图)。读我国部分城市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日照间距)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10-12题。
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理论日照间距
① 24°45' 2.02h
② 40°28' 1.18h
③ 35°21' 1.41h
④ 26°s6' 1.86h
10.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11.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40°N,116°E)修建两栋10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
A.185米 B.120米 C.200米 D.150米
12.表中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理论日照间距( )
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 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 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在湖心岛开发的观河景观宾馆示意图,分别有①②③④四种户型。读图,完成13-14题。
13.在夏至日当天入住的游客想全方位观看水上落日余晖应选择的户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5月下旬,宾馆经营者打算给各户型配备临时制冷设备。如果以房间一天最高气温作为安装标准,你认为最应配备制冷设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的窗户遮阳板,实现了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读遮阳板设计原理示意图,回答15~16题。
遮阳板放下遮阳 遮阳板收起采光
15.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16.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左图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置—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观测记录简表,集热板倾角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日日出时间:4时43分 夏至日日落时间:19时33分
夏至日集热板倾角:11°34′
注: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17.该小镇的位置在( )
A.118°E,35°N B.120°E,35°N C.116°E,40°N D.120°E,40°N
18.该小组拟设计一自动调控装置,通过电脑调控使集热板每天正午正对太阳,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则该集热板一年中调整角度为( )
A.90° B.46°52′ C.23°26′ D.180°
我国某公司职员于2019年9月28日10:00赶到公司办公楼前,准备参加长约4个小时的生产工作会议。下图为此时公司露天停车场空余车位和太阳光照状况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公司办公楼可能位于( )
A.新疆喀什(39.5°N,76°E)
B.山东青岛(36°N,120.5°E)
C.四川成都(30.5°N,104°E)
D.黑龙江鸡西(45°N,131°E)
20.若此时只剩下4个停车位(如图所示),为尽量避免会议期间汽车被太阳照射,最理想的车位是( )
A.①车位 B.②车位 C.③车位 D.④车位
二、综合题
21.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经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
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
测量日期:2022年9月23日。
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2:40时,杆影与罗盘指针方向重合,竖杆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为50°。
(1)根据该日测量结果,可计算出:经度为 ,纬度为 。
(2)当北京时间为12:00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竖杆影子的方向为 。
(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在图中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变化曲线。
(4)该日过后三个月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 。
22.下图太阳光照图中ED为晨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节气为___, 判断依据是___。
(2)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向___移动;此后3个月内,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是__。
(3)此时北京时间为___,赤道上属于白昼的经度范围是___。
(4)图中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___日落较早的是____,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大是___。
(5)太阳能热水器是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设备,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不同日期,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较大,为使地处40°N华北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光能,图示日期应将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平面与楼顶地面间的夹角a度数调整为___。
1.B 2.C3.D 4.C5.D 6.C 7.D 8.C 9.B10.B11.A12.B13.D 14.C15.D 16.A17.A 18.B19.C20.A
21.(1)110°E;40°N。
(2)西北。
(3)
(4)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22.(1)冬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北 昼短夜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北移,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3)15时20分 自20°W经线向东至160°E经线(或20°W—0°—160°E) (4)A B B (5)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