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构造地貌的形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构造地貌的形成(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3 11: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知识讲解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常见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①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②褶皱基本形态及地貌:
名称 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
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形成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断层
①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断层的位移及地貌:
位移类型 表现 举例
水平方向(图1)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垂直方向(图2)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沿线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2.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一、山区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
原因 意义 方法
①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②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安全威胁大 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运输线路和通行的安全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线路选址 线路特点 注意问题
通常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 往往需要迂回前进。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二、同步训练
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m) 500/300 300/50 500/300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
C.修建一条南北向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
D.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5~6题。
5.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6.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A B
C D
“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汽油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下图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8.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回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10.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读表,回答11~12题。
表甲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乙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
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土石方比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比 造价比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低
B.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较小,但比平原地区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12.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宛若惊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完成15-17题。
15.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
A.投资少 B.起伏大 C.易施工 D.线路短
16.天龙山公路除了具有旅游功能外,还有利于防范( )
①火灾 ②水灾 ③生态破坏 ④地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增加景点 B.连接景区 C.方便观景 D.降低坡度
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读图回答18-19题。
18.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植被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19.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二、综合题
20.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2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祁连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山上的冰川融水哺育着河西走廊,形成“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甘州(现张掖)当江南”的景象。读祁连山周边地区示意图及冰川条数、面积统计图。
(1)说明祁连山南北两侧聚落的分布差异,并结合材料分析其成因。
(2)说明图示地区聚落所在的地貌类型,分析该类地貌的成因。
(3)有人提出:将河西走廊大量散居在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实现异地城镇化和生态移民,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你是否赞成以上说法,请说明理由。
1.B 2.A3.A 4.C5.A 6.C7.C 8.D 9.B10.D11.B12.C13.C14.A15.B16.A 17.D18.D 19.B 
20.(1)形态:背斜。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地形类型: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铁路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21.(1)聚落北侧多南侧少祁连山北侧冰川数目多,面积大,河流多,水资源较南侧丰富;祁连山北侧为河西走廊,地势较为低平,热量较南侧好。
(2)冲积扇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汇成溪流,山上流速快,冲蚀和搬运能力强,到达山麓地带流速变慢,水流携带泥沙在山前沉积成扇形堆积地貌。
(3)赞同: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更有利于水资源的集中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城市化和生态移民,有利于集中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更有利于控制本地区的人口规模,达到控制用水总量的目的。不赞同:本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不断下降;本地区主要是农业用水问题,应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大量散居农民进城将给城市化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态移民工程投入大,工期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