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知识讲解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的概念: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2.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3. 区域要素与区域整体性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的区域差异有大有小。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
3.区域差异促使区域之间流动加强,进而使区域间关联加强。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又要充分考虑与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我国四个省区轮廓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甲乙丙丁四个省区的地理景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悠悠山歌绕茶园 B.乙—金色麦浪随风涌
C.丙—风吹草低见牛羊 D.丁—青青翠竹伴人家
2.紧邻丙省区西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晋、豫 B.冀、豫 C.冀、皖 D.晋、皖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联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单一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4.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地理位置 B.人均消费水平 C.人口分布 D.传统文化习惯
下图为东北亚各国国家间2000-206年年均木材流动量示意图(单位:m3)。据此完成5-7题。
5.东北亚木材输出国主要有( )
A.俄罗斯、中国、朝鲜 B.俄罗斯、中国、日本
C.朝鲜、中国、韩国 D.蒙古、朝鲜、日本
6.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多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季雨林
7.影响木材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市场 C.交通 D.原料产地
因纽特人主要生活在北极地区。雪屋(见下图)是当地的传统民居,由雪砖垒砌而成。据此完成8-9题。
8.雪屋是圆形的,其主要原因是( )
A.防大风 B.利于通风 C.防雪压 D.利于采光
9.雪屋部分位于地下,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保暖性 B.节省建筑材料 C.提高隐蔽性 D.减弱冻土融化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农垦区位置图”,完成10-11题。
10.该流域新垦区(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各具特色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11.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 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13.该区域生产活动从①转变为③,对区域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反映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中国和科威特将在广东省建立一项炼油及石化项目,中国海外找油新路径(吸引产油国到中国内地开设炼油厂)得以顺利推进。图1为科威特示意图,图2为广东省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科威特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C.国土面积小,径流量少 D.受副高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15.沿最短路线从科威特运石油到广东,沿途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经过阿拉伯海时,轮船逆风顺水
B.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浓云密布,雷电交加
C.到达广东时可能看到大面积的常绿硬叶林
D.该航线起止点河网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
16.中国与科威特在广东省合作建立的炼油及石化项目属于( )
A.原料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技术指向型工业
蚵壳厝是以生蚝壳砌墙修筑的一种独特的海岸带民居,如今尚存与泉州地区。蚵壳厝一般采用混合筑法,墙体厚度达35厘米以上,内墙为杂碎土石,外墙砌生蚝壳。通常白色的生蚝壳凹面朝下,微微外倾,一层层叠好,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鱼鳞。民间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下图为“蚵壳厝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有关蚵壳厝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凹面朝下保护内墙不受雨水冲刷侵蚀 B.白色的墙面可反射阳光降低室内温度
C.生蚝壳外墙可以防止虫蛀而坚固耐久 D.难以有效避免带盐分的海风常年吹蚀
18.蚵壳厝的致命缺陷是难以( )
A.防台风 B.防潮湿 C.防腐蚀 D.防地震
一般把长城作为黄土高原的北界,但实际长城并不完全与黄土分布的界线重合。主要采用夯土版筑技术修建的明长城中段总体上位置偏南。下图示意鄂尔多斯高原段明长城位置。读图完成19-21题。
19.除了地形区上的分界,图中长城段还可以大致作为( )
A.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 B.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
C.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 D.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20.影响明长城中段位置总体偏南的主要因素是( )
A.积温 B.劳动力
C.军事防御 D.沉积物
21.甲段长城修筑较其他段简易,其原因可能是( )
A.西依黄河天险 B.东靠悬崖峭壁
C.建筑材料缺乏 D.不同将领管辖
二、综合题
22.东部沿海工业带、长江沿岸工业带、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工业带是我国三大工业带。下面是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省区和部分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简述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地形特征。
(2)简析和东部沿海工业带相比,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工业带发展的优势条件。
(3)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试分析新疆阿拉山口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阳光,根系浅,茎高 1 ~2m,石山、土坡、丘陵、沙地、林缘、路旁、荒地、地埂等都能正常发育。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而来。近年来广西融安县政府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对种植青蒿出台专项奖补,农民每亩青蒿毛收入能超过2500元,青蒿正成为当地的“治贫仙草”,如今融安县已经成为我国青蒿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见图)。如图示意全球青蒿素成品药制造占有市场的比例。
(1)指出导致融安县贫困的自然原因。
(2)分析青高能成为融安县“治贫仙草”的原因。
(3)设明“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模式对融安县脱贫的作用。
(4)依托融安县青高素产业,就当地进步走向致富路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
1.A 2.B3.C 4.A5.A 6.C 7.B8.C 9.A10.C 11.D12.D 13.D14.D15.B16.C17.D18.D19.B20.D21.A
22.(1)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中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
(2)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所需原料和能源较为充足;沿线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地价低,用地成本低。
(3)地处中国和中亚之间,是联系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必经之地;陇海-兰新铁路上的边境口岸,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23.(1)地处桂北山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起伏大;发育的土层薄,土地贫瘠。
(2)融安县地处亚热带地区,能为青蒿生长提供充足光热资源;青蒿根系浅、在浅土层中易成活,生长快,环境适应力强;种植青蒿成本投入少、管护强度低,所需劳动力少,能为农户大幅度增收;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具有保持水土功能。
(3)公司化运作,青蒿种植规范,严格品质达标,提高产品质量;青蒿基地的建设利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借助科研,保障并提高了青蒿产业技术水平,促进青蒿素相关药品的研发,延长青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农户能为公司提供充足的产品;有公司、科研和合作社的联手保障,能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稳定产品市场、价格,保障种植户的收益,助力产业扶贫。
(4)我国青蒿素成品药市场所占比例低(不足5%),应加大药品的研发,提高成品药市场竞争力,打造成为成品药主要制造基地。研究青蒿的起源、进化,建立基因库,提供丰富的种植材料和基因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挖掘青蒿产业文化内涵,将生产与卫生健康、旅游等产业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