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国际合作
一、知识讲解
1.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资源约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2.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合作
截止到2018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7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约占全球100%。其中,177个缔约方批准或接受了《巴黎协定》,占全球排放的88.21%;193个缔约方递交了165份国家自主贡献,覆盖全球接近99%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虽过程历经辗转,但前途必将光明。各国应各担其责、各尽所能、团结一致、互惠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徐华清认为,一是各国要继续就《巴黎协定》“未决事宜”进行谈判,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细化保障机制和行动指南;二是围绕以“国家自主贡献”和“全球盘点”为核心的“不断提高力度”机制,填补实现全球长期目标的缺口;三是强化科学和技术研究,进一步夯实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四是搭建平台分享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优良实践经验,克服政策挑战和市场障碍,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氛围。
二、同步训练
关于近几年影响中东地区的沙尘暴,国外的一些媒体认为其沙源都在中国。经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地2/3在国外,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者。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大多在( )
A.俄罗斯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蒙古
2.我国为减少东亚沙尘暴的发生已实施一些积极的措施,下列行为对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退耕还草③建立预报监测系统④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是大势所趋。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环境问题是( )
A.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 B.核事故或辐射事故
C.臭氧层破坏 D.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
4.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正确的是( )
A.我国是CO2的排放大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无关
C.“三北”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将有助于大气中CO2的减少
D.在《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我国累计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30%左右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5-7题。
5.《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A.酸雨问题 B.臭氧层破坏问题
C.核扩散问题 D.全球变暖问题
6.下列哪个国家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能坚决早日执行
A.俄罗斯 B.美国 C.中国 D.马尔代夫
7.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限制的义务,说明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责任是相同的
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回答8~9题。
8.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臭氧层被破坏 D.汽车尾气排放过多
9.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氢是宇宙中分布很广泛的物质,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氢能是清洁能源。科学家们认为氧能是控制地球升温、解决能源危机的最优选择。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氢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目前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有制氢的能力。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德国与沙特阿拉伯计划在利雅得附近合作投资制氢项目。下图为氢能工业链图。读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氢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属于自然资源②零污染③储存运输方式灵活④可再生⑤深受地域限制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1.氢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但以后会被各国大量地开发和利用,这主要得益于( )
A.技术水平提高 B.全球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需求 D.氢能储量丰富
12.德国选择在沙特阿拉伯投资制氢项目,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太阳能丰富 B.市场需求大 C.技术条件好 D.土地价格低
读下面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完成13-14题。
13.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被毁,其面积大量减少④人类填海造地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4.为延缓和减轻由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15-17题。
15.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16.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遏制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③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秸秆作燃料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有( )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年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国别、企业数均超过上届。按一年计,第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达707.2亿美元。图1为进博会宣传标识,图2为进博会展厅一角。据此完成18-19题。
图1 图2
18.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要考虑到中国有( )
A.廉价的劳动力 B.庞大的市场
C.完善的基础设施 D.优惠的政策
19.中国举办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有利于( )
A.促进国内消费大循环 B.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C.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 D.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二、综合题
20.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刚果河全长4370千米,上游源自赞比亚境内东非大裂谷的高地山区,流域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干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并两次穿越赤道,径流量巨大且较稳定,其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变化最小的河流之一。刚果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占世界已知水力资源的六分之一,但目前尚未进行多少开发。
材料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非洲肯尼亚西南部,突然出现了一个延伸数英里的巨大裂缝,并且伴随着轻微地震活动,这一裂缝在数日内持续扩大。据研究人员判断,或许数百万年后,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
材料三: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在非洲稳步实施,如中国援建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的亚吉(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和肯尼亚的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就是成功的典范,它们分别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5月开通运营,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被誉为“中非友谊合作之路”。
(1)分析刚果河径流量巨大且较稳定的原因。
(2)推测裂缝形成的原因并说出主要判断理由。
(3)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主要为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请说明主要理由。
1.D 2.D3.C 4.C5.D 6.D 7.D8.B 9.B10.C 11.A 12.A13.A 14.B15.A 16.C 17.D18.B 19.D
20.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21.(1)流量巨大的原因: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刚果河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所以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量稳定的原因:支流南北对称分布,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4—10月,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10—3月;两次汛期错开,可避免干流水量暴涨暴落。所以流量稳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2)裂缝形成的原因:处在板块张裂地带,地壳张裂陷落形成裂缝。判断理由:裂缝深且狭长;裂缝位于东非大裂谷位置,伴随轻微地震裂缝在数日内持续扩大。
(3)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但非洲许多国家却十分落后;发展交通可以促进农矿产品的销售;可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促进工业化进程;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可促进农业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其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