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一、知识讲解
1. 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④对工业的影响
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同步训练
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2.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由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等9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起的,呼吁在6月26日至9月6日期间,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调至26 ℃。此活动旨在呼吁市民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据此完成3~5题。
3.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4.“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5.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 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 ④水资源研究与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物种减少 D.臭氧层破坏
7.“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
B.形成的水雾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C.形成的水雾能改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存
D.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1世纪以来,图瓦卢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计划举国搬迁,呼吁世界各国接纳图瓦卢的“环境难民”。结合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11.为避免此类灾难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以下属于适应措施的是( )
①降低能耗②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③植树造林
④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⑤征收碳税⑥开展灾害保险业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图为2011~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13.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 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4~15题。
14.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15.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将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碳排放交易起源于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国际贸易机制。图1、图2分别示意某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百分比及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回答16-17题。
16.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人均资源消费量大 ③碳排放总量最大 ④能源利用率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国家间碳排放交易的形成( )
①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渐变小 ②有利于限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
③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影响 ④促使全球平均气温快速恢复到正常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8.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19.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二、综合题
20.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21.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1.C 2.A3.C 4.A 5.A6.A 7.D 8.D 9.B10.B 11.B12.B 13.A14.A 15.C16.A 17.A18.D 19.D
20.(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4)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21.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