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西学东渐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标准: 一、开眼看世界 联系已有知识,请同学们思考:
林则徐等人是在怎么样的大背景下,冲破传统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的? 【温故知新】 (电影)开眼看世界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背景总结】②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历史档案】?民族英雄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四洲志》,了解西方情况。③林则徐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所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学思之窗】 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①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 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思路引导】二、体用之争【师生互动】 ①理解“体”和“用”的确切含义。
②找出顽固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分别持哪种观点,特别是关于“体”和“用”的倾向。
③分析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湖南湘乡人,出身中小地主。道光十八年中进士时年28岁。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1864年攻陷天京城后赐一等侯爵,有“中兴名臣”之誉。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京师同文馆 郑观应 ①“体”指事物的主体、本质, 用“用”指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形式。【思路引导 】②顽固派的立场是“中体中用”, 洋洋务派的立场是“中体西用”, 早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后后转变为“西体西用”的立场。 体用之争的实质:是否要学习西方文化 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①洋务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②早期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其中的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 分道扬镳的原因:以下图片人物中, 哪些属于维新派, 哪些属于封建顽固势力? 【空当接龙】三、维新思潮 荣禄慈禧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维新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原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思想基础:西学知识的积累和维新思
想的发展。 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十分出色。谭嗣同:冲破纲常礼教的勇士。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潮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探究◎延伸】 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慈禧【一网打尽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http://www.pep.com.cn/lishi/
中国近代史 http://www.hk.super.net
中国近代思想研究 http://www.nwu.edu.cn
中青网史海泛舟 http://www.cycnet.com/history2、登陆百度网站(www.baidu.com),键入关键词,如“林则徐”、“洋务派”、“中体西用”等,寻找你所感兴趣的相关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 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地主阶级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而且经历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两次思想论战,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课堂小结】再见!
西学东渐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林则徐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勇于进取 B维护民族尊严,坚决抵抗外国侵略
C遵守封建纲常,效忠大清帝国 D勇于揭露腐败,倡导革新变法C
2.《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B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C批评了封建的闭关政策 D介绍了西方先进技术A
3.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包括①设立企业②翻译书籍③创办报刊杂志④开办新式学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A
4.“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的核心是
A致富才能自强 B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C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到致富自强的目的 D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D
5.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②鼓励建厂开矿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C
6.唐有为《新学伪经考》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新学,反对儒家理论 B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
C封建信条大多不足为训 D孔子是主张改革的先师C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光绪帝颁布的诏令,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地方督抚,都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有为的主张及其特点以及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8.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主张:全面改革,变法图强;反对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特点:既积极主张改革,又有保守的一面。影响: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西学东渐导学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
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分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世界,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简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巩固与拓展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一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 魏源《海国图志》 B.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 容闳《西学东浙记》 D. 洪仁?蹲收?缕??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 振兴清王朝 B.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海之道
C. 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3. 在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4.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
A.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B.他能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
C.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注目世界,探索新知
D.鸦片战争中,他在广东戒备森严,坚持抵抗
5.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以传统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 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学习西方现技术和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6.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学习外国事务 B. 是否维护清朝统治
C. 是否进行政治改革 D. 是否反对外国势力
7. 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初期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 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道路
8.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新学,反对儒家理论 B. 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
C. 封建信条大多不足为训 D. 孔子是主张改革的先师
9. 下列观点属于维新派的是
A. 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工艺也
C. 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地法合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10. 胡适言:“(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近代中国在介绍“这种思想”方面贡献最大的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二、非选择题:
11.有的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过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经过的每个历程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12.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阅读精选
魏源的思想
魏源(1794~1857年),宇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便对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强加于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亲自参加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修订后,他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根据他所能搜集到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使魏源
增强了战胜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指出,
中国人民有力量击败外国侵略者.捍卫中
国的独立和自主。他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
中遭到失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投降卖国所造成的。
魏源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加强
国防,千万不要迷信一纸“和约”。他对沙皇俄国侵略我国北部边指地区的历史,也
作了一些研究。他指出:俄罗斯“去中国京师二万余里”,“其国本微弱,地亦狭”。
后来,沙皇俄国大力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才与我国接壤。他谴责沙俄自十七世纪中
叶以柬不断侵入我国黑龙讧以北地区的罪行。
魏源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也应当由此着手。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他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珍贵的。
魏源对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汉学(考据学),进行了不少揭露和批判。他把理学斥之为“俗学”,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斥之为“庸儒”,揭露他们的那套学问“上不足制国用.外不是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他对那种用繁琐考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汉学,也表示很大的反感。指责它“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他对宋学和汉学的批判.是对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魏源还针对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复古守旧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强调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根据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要求改革弊政,实行变法。
魏源很重视实际生活的体验,反对专从书本中寻求知识的治学方法.强调“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今人益于古人”“身教亲于言教”。他指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他的这种认识论对当时的思想界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第21课 西学东渐
答 案
知识结构填充: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猷纪行》 中学 西学 王韬
郑观应 君主立宪 甲午中日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天演论》
巩固与拓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A
C
C
D
D
二、非选择题:
11.(1)主要原因:“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
“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2)实践及结果: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立了—批近代的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维新派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终因戊戌政变而失败。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12.(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2)资产阶级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样做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西学东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思想主张,记忆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开眼看世界”思想、“中体西用”思想和康梁变法理论的分析,认识西学东渐是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认识近代思想解放的继承关系。
4、学习新思想代表人物那种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二、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三、难点: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因和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
四: 重点知识讲解
1、魏源思想核心
学习西方的重点:长技(西方自然科学技术重点是军事科技);目的:抵御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根本目的――维护体);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工具――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教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核心: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技术可以巩固根本,但不得混为一谈。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预习学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要材料解析:
1.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加剧,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开始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积极向西方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
(2)实质: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讲,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逐渐传播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讲,是中国近代逐渐西化的过程;从中外关系看,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列强的侵略逐渐加深的过程。
2.如何认识和理解体用之争的实质?
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的排斥一且外来事物,此又而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所以,其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力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实质是什么?
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是资产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先进的思想,促使了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旧思想束缚,推动力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三.自主学习学案: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_________战争前后,外国__________________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_________,另一方面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②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主要人物及成就:
(1)林则徐:________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籍和报刊,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著《_____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
3.影响:倡导了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的风气,“__________” 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启发了人们特别是知识界的思想觉悟,从此,为抵御_______、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________,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课堂思考: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用西方的物质文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1.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入,对中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2.表现
(1)洋务派: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求富”.
(2)顽固派:坚守“___________”的精神提防,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_____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3.评价
(1)体用之争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想一想:体用之争的影响有哪些?应该如何全面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
(三)维新思想
1.背景:
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先进人士有关___________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康有为:
①设立万木草堂,宣传__________的理论。
②把__________与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________》,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③特点: A.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B.利用____________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合作探究:你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2)梁启超:
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阐述__________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发表《_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_________、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的介绍西方文化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①提出“________,民主为用”的主张 ②人民应该享有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等权利。
③用进化论的“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阐明变法的重要性。
3.与顽固派之间展开论战:(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
①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③要不要_______________、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随堂练习]:
1.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核心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B.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最先实践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4.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①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②有抵抗外来侵略的要求③有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鲁迅有段评述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①林则徐②洋务派③早期维新派④维新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
6.“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继承并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④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洋务派和早期的维新派开始持共同的主张,但最终走上了分道扬镳的地步,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存在着种种弊端 B.阶级立场不同 C.顽固派的反对 D.洋务运动的破产
8. 康有为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思想,严复通过介绍“进化论”宣传维新,两人
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改革的目的存在差异C.都是要动摇封建信条D.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9.“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是哪一派的观点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0.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雪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讲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11.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危机
1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双方论战的焦点是
A.是否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是否推翻中国的君主政体 D.是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1)指出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以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答案:(1)观点:不必学习外国技术。理由:中国人才多;科技先进;学习西方会影响清朝统治。
(2)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但没有能够看出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制度。
(3)早期维新派。设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由盲目排外到主动学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