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改造我们的学习》
授课时间 年 月日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能力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素质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4.思政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文章根据现实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和课文的语言特点,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在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文章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自主练习册、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 把课文的讲读与单元基础知识《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养成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的习惯。
课中: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5分钟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提出任务: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路
研读新课 10分钟 1. 题解。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们,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2. 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重要的几个句子。 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三个词来概括(板书这三个词): “主张”--“理由”--“提议”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词?能不能换成“改变”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本文对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行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谆谆告诫我们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篇重要的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专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有益的。
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15分钟 介绍知识:从文章的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属于议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议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技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文艺语体(记叙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议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议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辨析体会的。下面,我们就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例(重点可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这一问题。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朗读:请两位同学分工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讲读课文的本论部分 10分钟 “肤浅”与“深刻”相对,是就认识的深度来说;“贫乏”与“丰富”相对,是就认识的广度来说。这两对反义词用来修饰和限制党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状况,反映“日益结合”的成绩。第3至7句,用“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三个时期的中国革命史,说明“日益结合”的进程。“摸索”、“找到”、“拿起”、“结合”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武器”的认识和掌握,是有其发展成熟的过程的。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二、三部分,弄懂每一部分同全文中心论点(即引论中提出的“主张”)的关系,以及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讨论:文中的“一”部分是怎样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文中的“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文中首句提出本部分论点。
课后: 要求学生理出全文的论证结构, 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七、教学反思
本文对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行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谆谆告诫我们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篇重要的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有益的。 教学重点是文章根据现实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和课文的语言特点,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把课文的讲读与单元基础知识《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养成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