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课标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出狭义相对论1、成名之前的爱因斯坦2、狭义相对论的提出3、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4、狭义相对论创立的意义出生:1879年 德国 犹太家庭标志:1905年《论物体电动力学》的发表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 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二、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1、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标志: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2、广义相对论的内容: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意义:促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及观测研究和理论探讨3、量子力学:1905年 提出光量子假说 ,解释光电效应
1921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什么爱因斯坦能有这么伟大的成就?他是天才吗?材料一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爱因斯坦
材料二
A=X+Y+Z,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E是少说废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感受到爱因斯坦哪些科学精神?
对我们有何启示?
1、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2、热爱科学、脚踏实地
3、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4、毫不动摇、追求真理三、爱因斯坦的和平努力1、一战时:支持反战宣言
2、一战后: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的相互谅解,
呼吁人民为和平而斗争
3、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原子弹
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
4、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的发生
维护世界和平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爱因斯坦:
后来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爱因斯坦向电视观众介绍核武器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科学的发展?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也能危害人类。 爱因斯坦的逝世与葬礼: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病逝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发讣造,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按照他的书面遗嘱:免除所有花卉布置以及所有音乐典礼。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遗嘱执行者用歌德悼念席勒的诗结束了那朴素的葬礼:???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 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爱因斯坦宣誓加入
美国国籍本课小结:
爱因斯坦的成就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相对性
光速不变原理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性
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及观测研究和理论探讨解释了光电效应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光具有波粒两象性乐于奉献精神;
对社会有崇高的责任感;
历史使命感;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挚爱人类……爱因斯坦的人格品质谢谢大家爱因斯坦传记 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小城乌尔姆,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显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甚至担心他是个低能儿。六岁时他进入了国民学校,是一个十分沉静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例如用纸片搭房子。1888年进入了中学后,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对古典语言毫无兴趣。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 1919年5月,英
国派出了两支远征
队分赴非洲和南美
两地观察日全食,
经过认真的研究得
出最后的结论是:
星光在太阳附近的
确发生了一点七秒
的偏转。 地球周围引力场和时空结构拖曳扭曲时的情景。科学家通过分析两枚绕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11年的运行轨迹,发现由于地球旋转所造成的特异的空间结构,使这些卫星大概每年出现大约2米的轨道偏离的现象。 宇宙中黑洞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效应,以及黑洞物质猛烈喷发的情景。双生子宇航难题(1)(2)(3)(4)?课件76张PPT。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
■“东方魔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门导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导入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 导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能、火箭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杂交水稻、计算机和航天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导入返 回返 回两弹一星1954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会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1964年10月16日)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京。
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如果这个主张能够实现,中国本来用不着发展核武器。但是,我们的这个主张遭到美帝国主义的顽强抵抗。中国政府早已指出:一九六三年七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一个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骗局;这个条约企图巩固三个核大国的垄断地位,而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手脚束缚起来;它不仅没有减少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核威胁,反而加重了这种威胁。美国政府当时就毫不隐讳地声明,签订这个条约,决不意味着美国不进行地下核试验,不使用、生产、储存、输出和扩散核武器。一年多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年多来,美国没有停止过在它已经进行的核试验的基础上生产各种核武器。
美国还精益求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进行了几十次地下核试验,使它生产的核武器更趋完备。美国的核潜艇进驻日本,直接威胁着日本人民、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美国正在通过所谓多边核力量把核武器扩散到西德复仇主义者手中,威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美国的潜艇,携带着装有核弹头的北极星导弹,出没在台湾海峡、北部湾、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到处威胁着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一切反抗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各国人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由于美国暂时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假象,就认为它对世界人民的核讹诈和核威胁不存在了呢?
大家知道,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原子弹是纸老虎。过去我们这样看,现在我们仍然这样看。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国政府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忠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我们相信人民。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任何武器。中国的命运决定于中国人民,世界的命运决定于世界各国人民,而不决定于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全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我们深信,各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斗争,加上互相支援,是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的。中国掌握了核武器,对于斗争中的各国革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既不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也不会犯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国人民是可以信赖的。
中国政府完全理解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要求停止一切核试验的善良愿望。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懂得,核武器越是为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合伙者所垄断,核战争的危险就越大。他们有,你们没有,他们神气得很。一旦反对他们的人也有了,他们就不那么神气了,核讹诈和核威胁的政策就不那么灵了,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可能性也就增长了。我们衷心希望,核战争将永远不会发生。我们深信,只要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坚持斗争,核战争是可以防止的。
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政府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作为第一步,各国首脑会议应当达成协议,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很快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义务,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
如果已经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国家连保证不使用核武器这一点也做不到,怎么能够指望还没有核武器的国家相信它们的和平诚意,而不采取可能和必要的防御措施呢?
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尽一切努力,争取通过国际协商,促进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
我们深认,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一定能消灭核武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邓稼先 邓嫁先(1924—1986),中国物理
学家;安徽怀宁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
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0
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祖国。
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
员、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所长、国
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
从事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国核武器
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
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他去世前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在现场
指挥试验队工作达15次之多,被誉为中国的
“两弹元勋”。 1960年2月19日,自行制造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60年9月,首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3年12月,第一枚气象火箭发射成功。现在已有"T-7"、"T-7A"、和平2号、和平6号等多种气象火箭。 1964年6月29日,独立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它揭开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和回收首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6日,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 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该卫星在预定轨道工作8年以上。 1971年9月10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火箭大事记(部分)中国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 中远程导弹 洲际导弹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中国导弹部队中国导弹部队中国导弹部队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中国发射地空导弹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中国发射“东风21”号多弹头导弹
“东风21”号可以携带威力相当于30万吨黄色炸药的核弹头,也可以配备传统高爆弹头。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本土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图为导弹运进靶场实施“两弹”结合试验。中华第一星——“东方红—1”号卫星“长征—1 ”号航天运载火箭
该火箭1970年4月24日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
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托举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从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75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太空飞行3天后,安全返回到四川中部预定回收区域。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
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
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返 回返 回“东方魔稻”袁隆平袁隆平仔田间观察水稻新品种生长情况 袁隆平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图为大会会场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右)、吴文俊合影。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超级杂交水稻 新华社华盛顿2004年10月14日电,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14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举行。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和另一位西非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分享了这一奖项的25万美元奖金。
今年3月底,世界粮食基金会在华盛顿宣布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蒙蒂·琼斯是塞拉利昂人,现任非洲农业研究论坛执行秘书。此奖设立于1986年,授予“在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返 回返 回“银河”系列计算机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计算机专卖店学校计算机教室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1995年中国人开始接触互联网,到2005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亿。互联网日益方便,人们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信息,还可购物。返 回返 回“神舟”号飞船耸立在发射架前的“长征二号”火箭中国首位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踏上征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 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上与地面进行了实时天地对话 “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工作舱模型“神舟5号”飞船返回舱杨利伟返回地面后自主出舱香港市民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重庆市民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飞行员费俊龙(左)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 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神舟六号”航天员传回的画面,画面中展示的是从太空看到的中国大地。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图为聂海胜出舱一刻。返 回返 回知识链接漫射反射传感器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笔记本电脑手机信息技术中国风云二号卫星空间技术美国宇宙飞船一号空间技术宇宙飞船的返回舱?空间技术美国“阿波罗”号载人登月成功空间技术美国宾州一核电站外观 能源技术太阳能热水器能源技术人造光源是人制造的。通过叫做光导纤维的玻璃丝传播。每根丝只有1毫米粗。新材料技术首只克隆羊“多利”生物工程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阅读与思考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大会会场 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解析与探究江泽民同志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听取汇报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说明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以网络技术为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我测评返 回返 回结 束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练习
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朱光亚 D钱三强B
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间是在
A1963年 B1964年 C1965年 D1967年B
3.我国拥有战略核导弹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C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爆炸
D“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C
4.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是在
A1965年 B1970年 C1973年 D1975年C
5.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的标志是
A“银河—Ⅰ型”机诞生 B“银河—Ⅱ型”机诞生
C“银河—Ⅲ型”机诞生 D“银河—Ⅳ型”机诞生C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探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资料收集
问题探究
现场辩论
图片视频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东方魔稻”
袁隆平和南优2号;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银河”系列计算机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
“神舟”号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
【教学重点、难点】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及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的讲述所涉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先辈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爱国、奉献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浅入深,有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中国科技之最》梁富强、李春荣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1991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英),科学出版社版。
相关视频片段和图片
【板书设计】
第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研制的历史背景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东方魔稻”
袁隆平和南优2号
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银河系列计算机
1、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
2、我国应对信息化的策略
四、“神舟”号飞船
1、“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中国四大发明、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图片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但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一些尖端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讲授新课
两弹一星
设计思路:与本目有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在讲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播放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视频,引出探究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条件极其艰苦、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做出发展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技的决定。我们今天来反思,这种做法值得吗?”让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我们建国初为什么发展尖端武器。课件展示有关美、苏、英制造这些尖端武器所需时间资料卡片,出示探究二“中国用最快的速度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的原因是什么”。
两弹一星研制的历史背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形成的蘑菇云 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
【探究】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条件极其艰苦、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做出发展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技的决定。我们今天来反思,这种做法值得吗?
学生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明白:即使在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我们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大意义。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探究】中国用最快的速度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反思】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导入下一标题)两弹一星的研制使我国的国防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市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西方曾有人质疑:“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中国人能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有一个人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下面我们来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东方魔稻”。
二、“东方魔稻”
设计思路:利用袁隆平图片和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的话,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袁隆平和南优2号
袁隆平
问: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载誉归来
3、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
【探究】结合中国农业现状,除了培育优良品种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教学反思】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导入下一标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人类步入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设计思路:当今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已有所了解,并有相当兴趣。通过对比尔.盖茨及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信息化对中国的挑战,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立志创业的热情。青少年沉迷与虚拟网络已成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讲述自身的感受,认识网络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利与弊。
1、“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
问:我国在巨型计算机方面的研制取得了哪些成就?
2、我国应对信息化的策略
问:面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探究】如何认识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教学反思】结合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它所带来的危害。
(导入下一标题)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所有炎黄子孙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又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神舟”号飞船
设计思路:本目内容可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剪辑视频“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和返回成功片段。创设现场情景,让学生模拟记者、宇航员杨利伟、航天工程总指挥、飞船总设计师和普通市民等角色,进行一次现场采访。问答内容可包括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飞船的性能及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等。为保证课堂有质有序的进行,教师可提前予以指导,让学生收集准备好各种资料。
1、“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播放视频)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运用参与式和情景式教学,设置情景,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去,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模拟参与历史过程,探究体验历史。
小结:科技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际地位高低的表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创造这些成果的科学家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明天会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