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微小世界
单元主题 小明家里有一箱牛奶,已经过了保质期。小明上网搜索了“过期牛奶是否可以喝”,网上都说过期牛奶容易滋生细菌,蛋白质变质,喝了会影响肠胃。小明拆开一瓶,发现没有网上说得这么严重,决定喝一瓶试试看,发现喝了之后身体无恙,他决定把这箱牛奶喝完。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喝过期牛奶吗?你有什么方法来告诉小明过期牛奶不能喝?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生命系统构成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5~6年级):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5~6年级):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5~6年级):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学业要求: 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通过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初步学习,乐于探究和实践,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关注生物资源保护。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需要学生通过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本单元总共有7课,分别是《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微生物与健康》。教材通过一开始让学生观察比较了解放大镜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经历组合凸透镜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再让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变得开阔,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激发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认识除病毒之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然后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了解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最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让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和实践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关注生物资源保护。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微小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之前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六年级的孩子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并且已经使用过放大镜,初步知道了放大镜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孩子没有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亲眼观察过微小物体的结构。本单元,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并使用放大镜、显微镜不断扩展视野,从微小的物体到生物的细胞,再到水中微小的生物,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认识到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通过观察比较三种镜片的活动,了解到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通过观察比较三个放大镜的活动,认识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比较同一物体和阅读资料,认识到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的玻片标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认识到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制作水中微生物的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以及阅读资料,了解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 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 3.探究实践: 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生物和微生物并记录。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记录。 能运用观察比较、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取信息,用科学语言、图画等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4.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微小世界的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信息。 养成积极参与观察讨论、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十分重要。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比较微小物体以及微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综合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寻找过期牛奶不能喝的原因。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验课放大镜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与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1.了解放大镜的功能。 2.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1实验课怎样放得更大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了解显微镜,认识到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1.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 2.两个凸透镜组合有什么效果? 3.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及意义。1.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实验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比较昆虫的某一部分结构,认识到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1实验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激发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1.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2.了解洋葱表皮的结构。 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2.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1实验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认识到除了病毒,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了解生物细胞的共同点。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1实验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同时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取得的成果。 1.制作水中和过期牛奶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 2.通过移动玻片标本的位置观察水中和过期牛奶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行为。 3.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的名称。1.知道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水中、过期牛奶中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2.知道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1讨论课微生物与健康通过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1.巩固和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观察视野的拓展进行梳理。 2.找到过期牛奶不能喝的真正原因。1.知道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知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过期牛奶中的微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时《放大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使用放大镜,认识到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找到并概括放大镜有放大作用的本质特点。
2.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探究实践:
1.通过操作实践,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2.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责任态度:
1.通过“自制放大镜”,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结构的镜片,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3.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通过课堂交流,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根据所给的任务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方法来初步解决问题。
2.活动一:“通过正确使用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小组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1
评价标准 师评
能否准确说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能说出2种方法得2☆;能说出1种方法得1☆。 ( )☆
能否正确使用放大镜:能使用2种方法得2☆;能使用1种方法得1☆。 ( )☆
小组合作:“小组四人分工明确,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得2☆;“小组分工不明确,但能完成任务”得1☆。 ( )☆
能否说出放大镜的作用:能说出“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得2☆;能说出“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得1☆。 ( )☆
3.活动二:“探索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2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师评
能用三种镜片正确观察“小字”并记录现象得2☆; 能用三种镜片正确观察“小字”,但没有记录现象得1☆。 ( )☆ ( )☆
能用正确地观察方法(如侧面看、用手摸等)来观察比较三种镜片并记录观察结果(简图+文字)得2☆; 能用正确地观察方法(如侧面看、用手摸等)来观察比较三种镜片,但没有记录观察结果或记录不全得1☆。 ( )☆ ( )☆
小组合作:“小组四人分工明确,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得2☆; “小组分工不明确,但能完成任务”得1☆。 ( )☆ ( )☆
能否说出放大镜的作用:能说出“放大镜的3个结构特点”得2☆; 能说出“放大镜的1-2个结构特点”得1☆。 ( )☆ ( )☆
4.活动三:“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3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师评
能用三个放大镜正确观察“小字”并记录现象得2☆; 能用三个放大镜正确观察“小字”,但没有记录现象得1☆。 ( )☆ ( )☆
能用正确地观察方法(如侧面看、用手摸等)来观察比较三个放大镜并记录观察结果(简图)得2☆; 能用正确地观察方法(如侧面看、用手摸等)来观察比较三个放大镜,但没有记录观察结果或记录不全得1☆。 ( )☆ ( )☆
小组合作:“小组四人分工明确,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得2☆;“小组分工不明确,但能完成任务”得1☆。 ( )☆ ( )☆
能说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得2☆; 能说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但不能说出两者的关系”得1☆。 ( )☆ ( )☆
5.活动四:“自制一个放大镜”小组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4
评价标准 师评
能说出水和保鲜袋自制放大镜的方法得1☆。 ( )☆
能说出检验自制放大镜是否有放大作用的方法得1☆。 ( )☆
小组合作:“小组四人分工明确,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得2☆; “小组分工不明确,但能完成任务”得1☆。 ( )☆
能说出自制放大镜有放大作用的特点就是放大镜结构的特点得1☆。 ( )☆
能说出其他材料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每说出1种方法得1☆。 ( )☆
6.通过提问和任务情境,评价学生是否能用工具(放大镜)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情境:小明家里有一箱牛奶,已经过了保质期。小明上网搜索了“过期牛奶是否可以喝”,网上都说过期牛奶容易滋生细菌,蛋白质变质,喝了会影响肠胃。小明拆开一瓶,发现没有网上说得这么严重,决定喝一瓶试试看,发现喝了之后身体无恙,他决定把这箱牛奶喝完。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喝过期牛奶吗?你有什么方法来告诉小明过期牛奶不能喝? 生(预设):过期牛奶能不能喝,我们要观察过期牛奶里有没有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生物? 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观察过期牛奶里有没有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生物,你们会选择什么观察方法或工具? 生(预设):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师出示放大镜:这是刚刚同学们说的放大镜,我们曾经使用过。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地方会应用到放大镜? 生(预设):珠宝玉石鉴定、我们观察小动物、精密仪器修理、考古文物研究、农林专家研究植物、公安物证检验...... 师小结:可见,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提出挑战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放大镜的用途,你们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纸上的“小字”吗? 教师邀请一名学生操作演示并介绍使用方法(预设):镜动,物不动;物动,镜不动;看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小组合作,领取两个放大镜(相同倍数)和写有“小字”的纸,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字”。教师观察小组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并适当评价。 生完成挑战任务,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小字”,你们发现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可以把物体放大。 师引导学生:“小字”本身变大了吗? 生(预设):“小字”本身没有变大,使用放大镜后,是我们看到“小字”“变大”了。 师:我们看到的“小字”,其实是“小字”的图像,因此变大的是物体的图像。 师继续提出问题:除了“小字”的图像变大了,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预设):纸上“小字”的笔画不是全黑的,之间有其他颜色...... 师小结:放大镜作用是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板书课题:放大镜。 通过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通过问题“观察过期牛奶里有没有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生物,你们会选择什么观察方法或工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方法和工具,引出“放大镜”,并通过交流和实践操作知道放大镜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作用,为后面的学习研究奠定了一定的能力基础。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探索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你们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生(预设):可能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关系。 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师出示材料: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我们一起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找找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吧! 师课件出示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记录单: 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记录单 第( )小组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小字”的图像从侧面观察三种镜片的特点(简图+文字)
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三种镜片观察“小字”并将观察发现记录在表格第二行(即能否放大物体(“小字”)的图像),侧面观察三种镜片的特点,并用简图和文字来表述该镜片的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比较三种镜片,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师适时引导。 生汇报观察结果(预设): 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记录单 第( )小组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小字”的图像能不能不能(把“小字”的图像缩小了)从侧面观察三种镜片的特点(简图+文字)中间凸出,比较厚,边缘比较薄厚薄均匀中间凹进去,比较薄,边缘比较厚
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生(预设):中央凸出,比较厚,边缘比较薄。 师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三种镜片:这三种镜片虽然有一些不同,但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预设):透明;实心。 师引导学生小结:所以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生(预设):中央厚边缘薄、透明、实心。 师:我们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评价活动二: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师(过渡):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是因为它的镜片。(师出示三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这是三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它们的镜片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再一起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探寻答案。 师课件出示观察比较“三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放大镜镜片”的记录单: 观察比较“三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放大镜镜片”的记录单 第( )小组放大3倍放大5倍放大15倍同距离观察到的“小字”图像(图像的大小、清程等)从倒面观察横片特点(用简图表示)
引导学生先用三个放大镜分别同距离观察“小字”的图像,并记录观察到图像的大小、清晰程度等;再把三个镜片一起水平放在平整的桌面上,从侧面观察,用简图表示观察到的镜片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比较三个放大镜镜片,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师适时引导。 生汇报观察结果(预设): 观察比较“三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放大镜镜片”的记录单 第( )小组放大3倍放大5倍放大15倍同距离观察到的“小字”图像(图像的大小、清程等)图像比较小(清晰度需要调整距离)图像较大(清晰度需费调整距离)图像更大(清晰度需费调整距离)从倒面观察横片特点(用简图表示)
师引导学生研讨: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生(预设):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放大15倍的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最大,而且它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师说明概念:我们把凸透镜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叫凸度。进一步提出问题: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生(预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凸度有关。 师:有怎样的关系? 生(预设):凸度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评价活动三:自制一个放大镜 师(过渡):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中央厚、边缘薄且透明的物体可以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师出示材料:水、保鲜袋)同学们,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来自己制作一个放大镜吗? 生说方法(预设):把水倒入保鲜袋中,将装有水的袋子做成“球状”。 师:如何检验它是否有放大作用? 生(预设):用它来观察“小字”,如果“小字”的图像被放大了,那么就有放大作用。 师进一步提出挑战:怎样让自制的“放大镜”具有不同倍数? 生(预设):袋子里装比较多的水,使“水袋球”更大。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水和保鲜袋自制“放大镜”。 生自制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检验是否放大图像的作用。 生完成制作和检验。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加了水的保鲜袋也具有放大图像的作用? 生(预设):加了水的保鲜袋具有放大镜的结构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实心。 师:水越多,是不是图像被放得更大了? 生(预设):是的。 师:为什么? 生(预设):因为水越多,相当于凸度越大,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师:同学们,除了水和保鲜膜,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自制放大镜?怎么制作? 生(预设):在圆底烧瓶、圆柱形玻璃杯里装满水;在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上滴水滴、在废旧导线圈中滴水…… 师小结:可见物体只要有放大镜的结构特点,都具有放大的作用。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一个不一样的“放大镜”! 活动一: 通过观察和比较的科学学习方法,找到放大镜镜片与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二:通过观察和比较的科学学习方法,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三: 教师通过简单的材料:水和保鲜膜,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活动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镜片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 活动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个放大镜,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记录现象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3。 活动三 教师通过让学生用简单的材料自制放大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4。
(三)生活应用 师出示过期牛奶和不过期牛奶:同学们,这是过期牛奶和不过期牛奶,你们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并找到过期牛奶不能喝的原因吗? 学生小组合作,用放大镜观察比较过期和不过期牛奶的区别,初步找到过期牛奶不能喝的原因。 预设:过期牛奶中有细小的结块,这是蛋白质变性了,所以过期牛奶不能喝。 引导学生通过用放大镜观察过期牛奶和不过期牛奶,初步找到过期牛奶不能喝的原因。 教师通过提问和任务情境,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工具(放大镜)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种镜片、三个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镜片特点和放大倍数与凸度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我会填空。
(1)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央( )边缘( )、( )、实心。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直径没有关系,与( )有关。
参考答案:(1)厚;薄;透明。(2)凸度。
2.我会选择。
(1)绍兴的水母馆里,我们看到有些水母在圆柱形鱼缸里,这些水母看上去( )。
A.和实际一样大 B.比实际小 C.不一定 D.比实际大
参考答案:D。解析:装满水的圆柱形具有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有放大作用。
(2)孙爷爷看报纸时,想要看到的字像得更大更清晰,你会怎么帮孙爷爷?( )
A.找一个直径大的放大镜 B.找一个材质好、价格贵的放大镜
C.找一个凸度大的放大镜 D.找一个透明度好的放大镜
参考答案:C。解析:放大镜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综合实践类作业】
课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不一样的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实心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图像 放大镜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七、教学反思
本课根据新课标设计,我创设了过期牛奶为什么不能喝的情境,通过观察和比较的科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及其关系。再回归到情境,用放大镜观察比较过期和不过期牛奶,初步找寻过期牛奶不能喝的原因,为后面的探究奠定方法基础和知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