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22: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不结盟运动会议象征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太阳神塔欧共体总部大厦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联合过程: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欧共体 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合一1967年




体发展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一体化进程统一关税与外贸趋向货币一体化趋向政治一体化共同的外交政策趋向军事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想一想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增强人们对欧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2、联合过程: 3、影响:(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史实: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原因归纳内因:
.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⑶.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日本新干线列车 日本的汽车工业材料一: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2)结果:2、史实:3、影响:材料: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3、影响⑴.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
⑵.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
⑶.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⑷.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
(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3)意义: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会场铁托不结盟运动的标志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2)标志:(3)意义: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任务
原则
任务:
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2)标志:(3)意义:2、中国的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强大的美国强大的苏联实力迅速上升实力相对下降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小结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学法探究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巩固练习】B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22题)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D3.(2012年海南卷历史,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