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创新与建立)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调整)1929至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创新)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牢记不同性质的经济体制调整的实质、根本目的、基本前提是认识问题的立足点。
(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其基本前提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分两种情况:第一,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方针、斯大林体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质都属于是社会主义革命范畴,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新中国的经济体制创立和调整,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概览关键词:探索 模式 改革 启示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917-1924年1924-1953年列宁斯大林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1、 背景2、内容 3、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国外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材料一: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材料二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历史背景:(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不甘心失败, 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
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
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
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2、结合课文和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战时共产主义
实施前所面临的社会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①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内战爆发
②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2、 内容自学归纳:面对上述的严峻形势,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
么特点?(1)目的:
(2)具体内容:
(3)特点: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义务劳动、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一切国有化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3、评价1、请结合P95“学思之窗”的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
在当时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积极:为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了新生政权。 材料:1920年苏俄
农民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4、请结合课文P94“历史纵横”的内容,分析战时共
产主义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B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
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
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5、既然不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办法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列宁接下来采取了什么措施?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3、作用 2、内容 1、背景 1、背景 材料:……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1、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维埃政
权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背景: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设问】
(1)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
摆脱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
的经济体制,不符合国情。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转变
C. 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自学归纳:2、 内容通过对比,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其作用。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
贸易义务劳动
实行配给制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存在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恢复货币流通
允许商品交换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
了政府和农民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
作的积极性问题探究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利用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和货币的关系来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它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特点: 新经济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 邓小平: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等强制手段管理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特点)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点)3、 作用结合表格和课文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它探索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民叫好的新经济政策为何没能实行更久一些?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三.“斯大林模式”
(1928~1953)猜猜我是谁现在知道了吧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的模式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苏联国徽1、背景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追随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背景材料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他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②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③历史传统制约
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A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阅读教材: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哪几个主要途径建立的?3、主要特点: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行政手段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全盘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4、评价材料一: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结合课文和材料,归纳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
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2)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3)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一世二。
(4)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问题探究:(09年江苏.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战练习斯大林模式也给苏联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后遗症”,
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概括其消极性。消极性:(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材料二:阅读课本P96页“历史纵横”,结合课本内容
概括“斯大林模式”对农民产生了什么影响?(2)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3)指令性计划不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材料三: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
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
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
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
指令性计划之下(4)因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知识延伸:“斯大林模式”对中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体 现: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启示:
(1)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三种模式西方模式:市场经济体制(英国为代表)中国模式: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中国为代表)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为代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堂小结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背景
内容
评价背景
内容
作用背景
内容
评价1.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 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
C.允许商品买卖 D.取消自由贸易巩固练习DC3.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