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14: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世说新语 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
刘义庆
刘义
庆印


《世说新语》
刘庆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节奏划分,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 差别。
3.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课前导入
第壹章
小学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古代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少年有很多,如七岁作诗的曹植,解决称象问题的曹冲,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的王冕。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谢家才俊,从《咏雪》中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学会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课前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漫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次韵曲林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雪》
课前导入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前言
知人论世
第贰章
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已散佚。
作者简介
1
南朝时期小说
2
文言志人小说集
3
东汉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4
“笔记小说”代表作
5
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汉末、魏、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撰者是刘义庆。
“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 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1上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文学常识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文学常识
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
其艺术特点包括: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文学常识
谢道韫 字令姜,又名韬元,东晋女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是安西将军谢无奕的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
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之才”。也因此,她与班昭、蔡文姬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三字经》中提及“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谢道韫从小就被她举世闻名的叔父谢安偏爱,转眼间她就到了婚配的年龄,谢安对她的婚事非常上心,可谓是千挑万选,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最先看中的是五子王徽之,也就是《雪夜访戴》里的王子猷,但听说此人是个风流浪子,又将谢道韫许配给中庸老实的王凝之。
人物小传
王凝之 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兄长,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他善草书、隶书。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也算是前途大好的青年才俊。
王凝之与谢道韫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谢道韫曾抱怨丈夫胆小懦弱,和谢家几位哥哥比起来,简直是一无是处的庸才。王凝之整天沉迷于炼丹制药,幻想长生不老,而谢道韫满腹经纶,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有一次,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与宾客的清谈中占了下风,谢道韫身为女子不方便露面,就躲在轻幔之后,一一辩驳客人的观点,将一众男子说得败下阵来。
东晋末年,孙恩起兵反晋,讽刺的是,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竟然没有积极备战,反而关起门来求神拜佛。谢道韫劝谏丈夫几次未果,不得已只能以自己的名义,招揽家丁百姓加以军事训练,很快会稽城破,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甚至没来得及悲伤,就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孙恩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放了她和外孙,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人物小传
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人物小传
谢安 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人物小传
谢安和王羲之都是东晋的大名人,“东山再起”“草木皆兵”都跟谢安有关。“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就是指王导,王羲之的堂叔,谢就是指谢安。都是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王谢两大望族是世交,经常联姻。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中谢安隐居后又出来做官从政,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面对东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面对时人的期待,又兼其兄豫州刺史谢奕的去世,以及其弟中郎将谢万因北征失败被废为庶人,谢氏家族确乎需要有一个新的人物出来支撑局面。于是,年逾四十的谢安,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慨然应诏,重步仕途。这体现了名士的家国担当。
人物小传
魏晋琅琊榜
王家——东晋门阀家族的顶峰
谢家——凭赫赫战功跻身大族
知识链接
疏通文意
第叁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原文诵读
谢太 傅 差 可 拟 柳 絮 雪 骤 无 奕 女


chà


zhòu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译 文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文义:文章的义理
译文注释
交代了咏雪的背景。在雪天聚会谈论文章的义理,营造了一种融洽、儒雅、温馨的家庭氛围。
“骤”字传神地表现出雪下得急,突出了雪景的非凡气势,为下文咏雪做铺垫。
怎样理解文章首句的作用?
“俄而雪骤”中“骤”字妙在哪里?
课文研讨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二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译 文
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③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④?”兄子胡儿⑤曰:“撒盐空中差⑥可拟⑦。”
①俄而:不久,一会儿
②骤:急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何所似: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⑤兄子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⑥差:大体
⑦拟:相比
译文注释
比喻。把“白雪纷纷”比喻为“撒盐空中”,表现了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
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把“白雪纷纷”比喻为“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课文研讨
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 文
兄女曰:“未若①柳絮因风②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③,左将军王凝之④妻也。
①未若:不如,不及
②因风:乘风。因,趁、乘
③公大兄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④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注释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 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其姓名,而是通过其名士父亲和身为左将军的丈夫的身份来侧面交代这位女子并非凡俗之辈,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是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王谢两家都是书香世家,能够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次子比翼齐飞的一定是才思机敏,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正是作者在文章结构上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
研读探究
谢安
谢朗
谢道韫
王羲之
王凝之
谢道韫
王羲之
叔叔
父亲
儿媳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课文研讨
王凝之
谢道韫
谢朗(胡儿)
谢无奕
谢安
谢据
父女
叔侄
兄弟
兄弟
叔侄
父子
夫妇
人物关系
咏雪
何所似
柳絮
比喻
大笑乐
和睦
轻松
融洽
亲情
欣然


撒盐
(差可拟)
(未若)
比较
梳理内容
叙述事件:咏雪
咏雪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交代背景:时间、人物、事件、环境
补叙身份: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两答
兄子:撒盐空中
兄女:柳絮因风起
结构梳理
研读探究
第肆章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探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寒雪日
家中
谢太傅、儿女
讲论文义、咏雪
谢太傅与儿女寒雪日于家中讲论文义,兴起而咏雪。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 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 ,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
研读探究
你认为“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2种理解: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撒盐”一喻而“笑”,为“柳絮”一喻“乐”。
也有人认为是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没有具体的交代,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但是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大笑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研读探究
大雪天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诗文,作者却一再写谢太傅的表情,有什么作用 《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作者用“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 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研读探究
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下得猛烈密集的雪比作“在空中撒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场景真切——形似
“柳絮因风起”将大雪飘飞比作柳絮乘风而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给人以美感,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有深刻的意蕴——神似。
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
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研读探究
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
“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这个比喻神似。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大有深意。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比喻。
柳絮因风起


文化内蕴
飞扬之态
轻盈之雅

研读探究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中心主旨
文章如何勾画出谢道韫的形象?

语言描写
才华横溢

交代身份
世家贵女,家学渊源
研读探究
文言现象
第伍章
词类活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作状语,在里面,此处指在家庭内部)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因为)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 前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文言现象
写作特色
第陆章
写作特点
叙事简约,意蕴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写作特点
拓展延伸
第柒章
48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49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作《七步诗》
世说新语
50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 渔蓑句好真堪画 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拓展研究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 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
刘义庆
刘义
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