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六年级上册 1.1放大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六年级上册 1.1放大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23 15:2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课练
1.1 放大镜
一、填空题
1.天宫课室太空水球的实验中,悬浮的水球可以看做是一个凸透镜,因为它具有中间_______、边缘_______且_______的特点。透过悬浮的水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航天员的人像,这时的人像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当航天员在水球中再打入一个气泡,这时我们在原来像的中间又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清晨,小明发现透过荷叶上的露珠看到的叶脉更加清晰,原来露珠和放大镜一样,都具有( )薄、( )厚、透明等特点,放大镜也叫( )镜,具有( )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的特点是( )、( ),所以也叫( )。只要具有这种的结构,就同样具有放大功能,比如( )、( )。
4.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都具有________的功能。
5.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就是早期的________,而________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二、判断题
1.只要是中央厚、边缘薄的物体就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凸度大小有关。( )
3.近视眼镜是利用了放大镜能放大图像的原理,所以看得更清楚。( )
4.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对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也越大。( )
5.放大镜的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小。( )
三、选择题
1.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放大镜靠近指纹时图像变小,下列做法不能看到更大的图像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向眼睛方向靠近
B.放大镜和手指不动,眼睛向放大镜方向靠近
C.眼睛和放大镜不动,手指向远离放大镜方向移动
2.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近视镜 B.老花镜 C.一滴水滴
3.义乌人喜欢用“螺”来说指纹,小科想知道自己有几螺,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觉得指纹的图像太小,为了使图像大一些,正确的方法是( )。
A.眼睛手指不动,放大镜离手指近些
B.眼睛手指不动,放大镜离手指远些
C.放大镜手指不动,眼睛离放大镜远些
D.放大镜手指不动,眼睛离放大镜近些
4.在下列观察中,适合用放大镜观察的是( )。
A.细菌 B.蚜虫 C.叶子表面气孔
5.下列物体中,不具有放大物体图像功能的是( )。
A.水滴 B.平面玻璃 C.透明塑料球
四、实验题
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火柴头。
观察发生的现象是:
实验说明:
五、简答题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发明以后,人类探知世界的能力和范围变大,请你说说有哪些主要变化?
①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能观察到:
②放大镜和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能观察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厚 薄 透明 倒立 正立
解析:凸透镜的镜片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线。天宫课堂太空水球的实验中,悬浮的水球可以看做是一个凸透镜,因为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特点。透过悬浮的水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航天员的人像,航天员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这时的人像是倒立的。当航天员在水球中再打入一个气泡,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
2. 边缘 中间 凸透 放大
解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清晨,小明发现透过荷叶上的露珠看到的叶脉更加清晰,原来露珠和放大镜一样,都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等特点。
3. 中央厚边缘薄 透明 凸透镜 加满水后的烧杯 小水滴等
解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只要具有这种的结构,就同样具有放大功能,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小水滴等。
4. 玻璃杯 水滴 放大图像
解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比如玻璃杯、水滴等),都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5. 放大镜 显微镜
解析: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放大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二、判断题
1.×
解析:凸透镜具有放大的作用,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放大镜就是一种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而不是中央厚、边缘薄的物体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故题干说法错误。
2.√
解析:放大镜能放大的倍数和镜片的中央的凸度有关,中央越厚,放大的倍数越大;中央越薄,放大的倍数越小,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3.×
解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具有缩小物体的图像的功能,因此通过近视眼镜片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缩小的物体的图像。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
4.×
解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起有关,中央凸起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小,看到的范围大。
5.×
解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没有关系,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三、选择题
1.B
解析:放大镜是根据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的原理制成的。其成像规律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接近于焦距,但要小于一倍焦距)像越大,要使指纹的像大一些,应让放大镜远离手指,或者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向眼睛方向靠近,所以选项A、C正确,B的做法不能看到更大的像。
2.A
解析: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老花镜是凸透镜做的,具有放大功能,不符合题意。一滴水滴类似于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不符合题。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不具有放大功能,符合题意。
3.B
解析: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让眼睛和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物体大而清晰。放大镜的第二种使用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物体大而清晰。所以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觉得指纹的图像太小,为了使图像大一些,可以眼睛手指不动,放大镜离手指远些。
4.B
解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细菌、叶子表面气孔用显微镜能观察清楚,蚜虫适合用放大镜观察。
5.B
解析:放大镜镜片具有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的结构,只要具有类似结构比如水滴、透明塑料球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平板玻璃不具备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不能放大物体图像。
四、实验题
现象:过段时间后,火柴被点燃。实验说明:放大镜能使光线聚焦。
解析: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火柴头观察到的现象是:过段时间后,火柴被点燃;实验说明:放大镜能使光线聚焦。
五、简答题
1.因为放大镜的结构是中间厚,边缘薄,两个表面呈球面,符合凸透镜的特征。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像的功能,能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生活中常叫作放大镜。
解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2.①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东西或生物。②细胞和微生物。
解析: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官探知世界。放大镜发明以后,人们可以观察到细胞和微生物等微小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