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观潮》分层练习
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
一、单选题(共2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bó) 震动(zhèn) B.屹立(yì) 鼎沸(fēi)
C.横贯(guàn) 昂首(yáng) D.浩瀚(gào) 余波(yú)
2.【识字】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霎时(chà) 大堤(dī) B.犹如(yóu) 屹立(qǐ)
C.鼎沸(dǐng) 横贯(guàn) D.余波(yú) 地震(zhèng)
二、书写题(共1小题)
3.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恰当的词语。
随着“点火”号令的下达,shà shí( ),kuān kuò( )的发射场周围升起了gǔn gǔn( )黄烟,火箭yóu rú( )一道利剑,直刺天空,zhú jiàn( )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总指挥长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时,现场响起cháo shuǐ( )般的掌声。
三、填空题(共5小题)
4.【会认字】写出或补全下面加点字的音节。
屹立(y ) 昂首( ) 鼎力(d ) 横贯(g )
鼎沸(f ) 浩大( ào) 盐官镇(y )
5.【多音字】多音字组词。
薄 bó( ) báo( ) bò( )
6.【四字词语】补充词语。
人( )鼎沸 若隐若( ) 水天相( ) 漫天( )地
( )头并进 山( )地裂 白( )翻滚 ( )首东望
7.品析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感悟写法。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1)看图,我知道“鼎”的本义是 。我推测出“鼎沸”的意思是 。“人声鼎沸”形容 。
(2)“人声鼎沸”让我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8.【读篇】课文是怎样描写大潮的?想一想,填一填。
四、综合题(共2小题)
9.丁丁和爸爸去观看钱塘江大潮,看到了观潮亭上的一副对联,完成练习。
(1)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声驱千骑疾,下联最可能是“( )”。
A.气卷万山来 B.开张天岸马 C.秋色一天青 D.万山卷气来
(2)丁丁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千骑疾” 时,他觉得可以用( )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A.风平浪静 B.虚无缥缈 C.如梦如幻 D.气贯长虹
(3)丁丁读到“声驱千骑疾”时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
1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A.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B.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1)从这两句话中的“ ”“等着”“ ”“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可以看出人们 的心情。
(2)请你仿照这两句话,写一写闷热的伏天快要下雨时的场景。
五、课内阅读(共1小题)
11.重点语段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片段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变化过程。
A.由远到近 B.由近到远 C.从上到下 D.从下到上
(2)片段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①读到词语“白色战马”时,我能想象此时浪潮 。
②读到词语“山崩地裂”时,我能想象此时浪潮 。
③读到词语“ ”时,我能想象此时浪潮 。
(3)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声响巨大。
(4)下列诗句与片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C.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D.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长 江 源 头
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yín)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长江源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朦胧的世界。我们乘着越野大卡车,顶着足以使人唇裂血流的紫外线,冲进了那据说有8万平方千米的无人之地。
7月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但天气仍然变化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会下起冰雹,晚上还会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我们几次一觉醒来,帐篷(péng)被冰雪埋了半截儿。最令人生畏的还是高山反应,我就曾被它折腾得头重脚轻,哇哇地吐个不停,还在帐篷里躺了整整两天。
五天以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青藏高原腹地的各拉丹冬雪峰之下,长江正源沱(tuó)沱河发源于雪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
那是一幅奇异的景色:冰山下,由于阳光、风力、流水的作用,冰川形成了无数个小冰峰,人们叫它“冰塔林”。有的如傲然屹立的雄鸡,有的像抬头望天的白熊,有的似千年巨龟……但我觉得,真正能震撼人心的,还是那倒挂在冰川之上的无数冰柱。从它们的尖顶上,一滴又一滴的融水悄然下落,没有响声,没有炫耀,却汇成一条冰河,带着咆哮,带着力量,开始了万里之行。
(1)“心旷神怡”的意思是 。 文中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是长江源头的 、 、 等。
(2)第3自然段说明了长江源头之所以成为“无人之地”,是因为:①天气 ;②人会出现 。
(3)下面的画面与第5自然段的描述不符的一项是( )。
A.冰川形成了无数形状各异的小冰峰 B.冰川上倒挂着无数的冰柱
C.冰柱滴落的融水汇成一条冰河 D.万里长江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大地上
(4)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一条冰河”指的是 ,它是 的正源。
(5)作者为什么觉得倒挂在冰川之上的无数冰柱是真正能震撼人心的?
七、写话(共1小题)
13.【读写迁移】读下面的语段,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甲】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乙】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1)这两段话都是描写 的。
(2)请你也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如泉水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霎时;宽阔;滚滚;犹如;逐渐;潮水
4.【答案】ì;áng;ǐng;uàn;èi;h;án
5.【答案】示例:薄雾;薄脆;薄荷
6.【答案】声;现;接;卷;齐;崩;浪;昂
7.【答案】(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喧闹、混乱;人声嘈杂喧闹
(2)示例:人们簇拥在一起,看着潮来的方向,兴奋地说着,笑着,呼喊着。
8.【答案】
9.【答案】(1)A (2)D
(3)示例:大潮像成千上万匹骏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0.【答案】(1)昂首东望;盼着;等待潮来时急切
(2)示例:闷热的空气中忽然吹来了凉风,啊,天阴了,要下雨了。人们一扫先前的萎靡状态,都伸长脖子望着天。大家欣喜地看着乌云越来越近,渐渐铺满天空,欢喜得几乎要跳起来。随着咔嚓一声雷响,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人们开心地伸出手去接雨滴……
11.【答案】(1)A
(2)声音;样子;像战马奔腾似的涌来;发出巨大的声响;示例:一条白线;即将到来
(3)千万匹白色战马;夸张(4)B
【解析】(1)本题考查片段的描写顺序。熟读片段,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出,片段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2)本题考查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熟读片段,我们知道片段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可知片段从声音的角度写大潮的变化,从“一条白线”“水墙”“白色战马”等词语可知片段还从样子的角度写大潮的变化。因此,想象画面时,由“白色战马”可以想象到浪潮像千万匹战马一样来势凶猛,从“山崩地裂”可以想象到声音的巨大,然后再选择一个有画面感的词语,写出想象的内容。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片段写的是潮来时壮观的景象,而这四个选项中,A、C、D都是描写钱塘潮的,并且都有动态描写,从“吼地来”“触山回”“战阵开”“滚滚来”等词语能想象到大潮来势凶猛。而B描写的不是钱塘潮,且风平浪静,与片段内容不符。
12.【答案】(1)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雪山冰峰;草地;倒映在河水中的蓝天白云
(2)变化无常;高山反应(3)D
(4)沱沱河;长江
(5)因为从它们的尖顶上,一滴又一滴的融水悄然下落,没有响声,没有炫耀,却汇成一条冰河,带着咆哮,带着力量,开始了万里之行。
【解析】(2)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提示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填写的两个原因:一与天气的特点有关;二与人的反应有关。然后从这两方面细读短文第3自然段,文中说明天气特点的词语是:变化无常;说明人的反应的词语是:高原反应。其他内容均是根据这两个特点分别展开具体描述。所以,本题的答案即为:变化无常 高原反应
(3)
本题考查了分析、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选项A描写的内容,对应的是短文第5自然段第1、2句的内容。选项B描写的内容,对应的是短文第5自然段第3句的内容。选项C描写的内容,对应的是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的内容。选项D,与第5自然段描写的内容不符,可见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去短文中找到描写作者觉得“倒挂在冰川之上的无数冰柱是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内容,即第五自然段第3句。然后,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上文描写的是“形态各异的小冰峰”;下文解释的是作者认为无数冰柱是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原因。故答案为:因为从它们的尖顶上,一滴又一滴的融水悄然下落,没有响声,没有炫耀,却汇成一条冰河,带着咆哮,带着力量,开始了万里之行。
13.【答案】(1)声音
(2)示例: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的能力。首先,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①写一种事物发出的声音。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声音来写,可以写声音的不同变化,也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候发出的声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