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绿色蝈蝈(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3.绿色蝈蝈(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5 16:15:2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绿色蝈蝈》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法布尔”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 ( http: / / www.21cnjy.com )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年他80岁时第十卷问世 。《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是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 ( http: / / www.21cnjy.com )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21·cn·jy·com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景吗?还记得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时的情景吗?还有那能唱会舞的知了、蝴蝶、蜜蜂、小鸟……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就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让我们再来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www.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能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吮取( ) 喑哑( ) 篡夺( )
鸟喙( ) 莴苣( ) 狩猎( )
嗉囊( ) 螽斯( ) 下颚( )
2.解词:
喑哑:
篡夺: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二)合作研读: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5.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6.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效果?
(三)畅所欲言:
7.“我喜欢 (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
8.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文中介绍事物时所用的方法:
9.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10.试着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把握主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写出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语言生动活泼,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拓展延伸:
1.运用方法,拓展迁移:请同学们仔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观察你熟悉的动物(比如:猫、狗等),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口头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21cnjy.com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教学反思:
《23.绿色蝈蝈》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
——法布尔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绿色蝈蝈。
2.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却被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哀号声来引出绿色蝈蝈。用蝈蝈与蝉作比较,突出蝈蝈的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畅所欲言:
7.“我喜欢 (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
自由选择,各抒己见。(示例1:我喜欢“窃窃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这些词语,因为这些是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示例2:我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一句,因为这是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21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法布尔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法布尔”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
——法布尔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年他80岁时第十卷问世 。《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是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吗?还记得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时的情景吗?还有那能唱会舞的知了、蝴蝶、蜜蜂、小鸟……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就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让我们再来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认定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能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喧嚣( )劫掠( )静谧( )
吮取( )喑哑( )篡夺( )
鸟喙( )莴苣( )狩猎( )
嗉囊( )螽斯( )下颚( )
xuān
jié

shǔn
yīn
cuàn
huì

shòu

zhōng
è
2.解词:
喑哑:
篡夺: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象声词,形容发出细小的声音。
指夜色迷茫,即模糊不清。
更加超出一等。
因害怕慌张,没有了办法。
剖开膛,刮开肚。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或食物很好吃。
形容残缺不全的四肢。
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一点都不迟疑。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描写户外听到蝈蝈的叫声。
第三部分(第4—11自然段):“我”对金属笼中的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性。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绿色蝈蝈。
2.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却被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哀号声来引出绿色蝈蝈。用蝈蝈与蝉作比较,突出蝈蝈的特征。
3.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习性。
(二)合作研读: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漂亮、嫩绿、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5.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绿色蝈蝈的习性: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
食性: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主要写了食性。
6.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效果?
蝈蝈称呼的变化:
夜间捕蝉的蝈蝈——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用: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三)畅所欲言:
7.“我喜欢 (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
示例1:我喜欢“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这些词语,因为这些是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
示例2:我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一句,因为这是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8.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方法及好处:
蝈蝈——蝉(叫声)、
蝈蝈——鹰(捕食)、
蝈蝈——螳螂(食性)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修辞手法却是对比。好处:突出了绿色蝈蝈的特征。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身材优美”、“苗条匀称”、“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好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色蝈蝈的特征。
9.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主次分明)。
10.试着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
语言传神形象;
拟人贴切自然;
比较突出特征。
二、把握主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写出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语言生动活泼,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拓展延伸:
1.运用方法,拓展迁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熟悉的动物(比如:猫、狗等),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口头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2.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