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16:00: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B.审美和思想观念不同
C.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A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审美观念与思想观念”,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他们“使用生产工具”,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发展水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2.观察下面的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分封制、桀 B.宗法制、纣 C.推选制、启 D.禅让制、启
【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奴隶制王朝,禹死后,其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因此,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禅让制、启,D选项正确;
分封制出现于西周时期,A选项错误;
宗法制出现于西周时期,B选项错误;
推选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世袭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3.(2022·福田模拟)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图1、2、3,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分封诸侯巩固统治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得,三幅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出土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国不同地区,代表不同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农业,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分封,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青铜器相关知识,本题掌握青铜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4.(2022·湘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观察汉字“中国”字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 C 符合题意;
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排除 A ;
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 B ;
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5.(2020·东营)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6.(2016七上·无为期末)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②表述错误;由李冰主持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7.(2022七上·姜堰期中)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故B符合题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体现的是是老子的主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体现的是孟子的主张;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是荀子的主张,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传说孟姜女的丈夫在结婚第三天被秦抓去修筑长城后累死,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无法在众多尸骨中找到丈夫,突然长城的一段倒塌,露出孟姜女丈夫的尸骨。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
A.临洮北京 B.东海陇西 C.临洮函谷关 D.临洮辽东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长城的起止点是东起辽东,西至临洮,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长城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9.“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造成汉初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秦朝的残暴统治 B.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C.楚汉战争的爆发 D.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汉初经济困难的原因有 秦朝的残暴统治 ,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 楚汉战争的爆发 ,没有 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秦朝的残暴统治,不符合题意;
B.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不符合题意;
C. 楚汉战争的爆发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C.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D.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潮的措施。需要识记并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1.某中学的学生在暑期研学活动中,参观了山西博物院“晋魂”系列展厅,他们发现如下图片,并摘抄了相关文字介绍。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西汉时期所铸,俳优是“优”的一种。“优”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贵族豢养的职业演职人员,主要供贵族娱乐。四件青铜镇身形矮小,神情夸张,姿态各异,似作表演状,反映了汉代优戏的受欢迎程度。
A.“优”这一职业出现于西汉时期
B.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提供了证据
C.中国说唱业进入鼎盛时期
D.阶级观念下人民生活极其不平等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所铸,俳优是“优”的一种。“优”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贵族豢养的职业演职人员,主要供贵族娱乐。四件青铜镇身形矮小,神情夸张,姿态各异,似作表演状,反映了汉代优戏的受欢迎程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娱乐活动,对研究西汉的社会背景、社会风俗提供了证据,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优”这一职业出现于西汉时期,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说唱业进入鼎盛时期,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提现阶级不平等,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两汉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2.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成语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咬”“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混水之战有关。C选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A选项错误;
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B选项错误;
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朝末年,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13.(2019·厦门模拟)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故选项符合题意;
C.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D.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时,可以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来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21·达州)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2019七上·乾县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客观原因。ABD都是主观原因。故答案选C。
16.(2022七下·中山期末)隋朝开皇八年,晋王杨广统军南伐,试图一统全国,其檄文宣称“惟废伪主之身”,百官投降可以“身保言贵”。其讨伐对象是(  )
A.北齐 B.陈 C.辽东 D.突厥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杨广统军南伐,试图一统全国”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
北齐被北周所灭,排除A项;
三征辽东是在隋朝后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2022·滨州)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注重才能,机会均等,使平民也能参政,B符合题意;
九品中正制强调血缘,看重门第,A不符合题意;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重视的是才能,不是门第,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度的意义,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8.下表是唐诗(摘录),据表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全唐诗》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A.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唐诗繁荣依赖于农业发展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所给诗歌的内容都描写了农业,故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选项D正确;
选项ACB不能从所给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外国纺织品传入中国,而中国内地也能够效仿外国纺织品进行生产,这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可知,“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因为是当时留下遗迹,说明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表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①③④正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盛唐时期陶瓷业的发展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鸽子堂”是北京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中出土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遗迹非常丰富。不难想象,几十万年前的某个夜晚,他们就在这里围着火塘取暖。有人打制石器,有人在肢解猎物,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餐,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摘编自《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1)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谁发现的?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A图B原始人类的体貌特征。
(3)材料三反映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哪些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
【答案】(1)发现者:裴文中。特征: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群体生活。
(2)体貌特征:图A: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图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依据: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根据材料一文字“其中出图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痕迹非常丰富。”结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有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还有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过着群体生活;
(2)根据材料二图片A“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是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根据图B“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可知,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根据材料三图片中的骨针和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1) 发现者:裴文中。特征: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群体生活。
(2) 体貌特征:图A: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图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 信息: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依据: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是从材料中看出来的;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让古老的丝路重放光芒,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读材料一回答问题:“秦王”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定都在哪?指出材料中反映“秦王”巩固统一的一项措施。
(2)材料二中“始开西域之迹”的起点是哪?“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
(3)填图,完成材料三中“古老丝路”在古代对外交流的成果。
【答案】(1)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西安公元前60年
(3)a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由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巩固统一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3)经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一路西传,而来自中亚、西亚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故答案为:(1) 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 西安;公元前60年
(3) a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材料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做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1)材料一中《三国演义》的“三国”指哪三个政权?成语故事是浓缩的精华,请你说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成语故事名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让你讲一个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作战故事,你会根据哪次战役讲述?
(3)读材料二,这是谁的改革内容?通过以上二则材料,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主流是什么?如果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谈谈改革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魏、蜀、吴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等
(2)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如: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蒋干盗书,比喻上当受骗,出自《三国演义》;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起因是曹操和袁绍争夺我国北方的控制权。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起因是前秦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要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
(3)材料“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反映了学汉语和通汉婚的信息,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我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或和睦相处)。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1)
魏、蜀、吴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等
(2) 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注意一定是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的图片是唐朝时期发明和推广的什么农业生产工具?请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注重兴修水利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及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等;
故答案为: 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注重兴修水利等。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第一问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B.审美和思想观念不同
C.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2.观察下面的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分封制、桀 B.宗法制、纣 C.推选制、启 D.禅让制、启
3.(2022·福田模拟)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图1、2、3,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分封诸侯巩固统治
4.(2022·湘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5.(2020·东营)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6.(2016七上·无为期末)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2七上·姜堰期中)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8.“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传说孟姜女的丈夫在结婚第三天被秦抓去修筑长城后累死,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无法在众多尸骨中找到丈夫,突然长城的一段倒塌,露出孟姜女丈夫的尸骨。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
A.临洮北京 B.东海陇西 C.临洮函谷关 D.临洮辽东
9.“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造成汉初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秦朝的残暴统治 B.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C.楚汉战争的爆发 D.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C.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D.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
11.某中学的学生在暑期研学活动中,参观了山西博物院“晋魂”系列展厅,他们发现如下图片,并摘抄了相关文字介绍。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西汉时期所铸,俳优是“优”的一种。“优”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贵族豢养的职业演职人员,主要供贵族娱乐。四件青铜镇身形矮小,神情夸张,姿态各异,似作表演状,反映了汉代优戏的受欢迎程度。
A.“优”这一职业出现于西汉时期
B.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提供了证据
C.中国说唱业进入鼎盛时期
D.阶级观念下人民生活极其不平等
12.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成语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3.(2019·厦门模拟)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14.(2021·达州)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5.(2019七上·乾县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6.(2022七下·中山期末)隋朝开皇八年,晋王杨广统军南伐,试图一统全国,其檄文宣称“惟废伪主之身”,百官投降可以“身保言贵”。其讨伐对象是(  )
A.北齐 B.陈 C.辽东 D.突厥
17.(2022·滨州)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18.下表是唐诗(摘录),据表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全唐诗》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A.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唐诗繁荣依赖于农业发展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
19.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20.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鸽子堂”是北京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中出土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遗迹非常丰富。不难想象,几十万年前的某个夜晚,他们就在这里围着火塘取暖。有人打制石器,有人在肢解猎物,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餐,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摘编自《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1)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谁发现的?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A图B原始人类的体貌特征。
(3)材料三反映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哪些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让古老的丝路重放光芒,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读材料一回答问题:“秦王”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定都在哪?指出材料中反映“秦王”巩固统一的一项措施。
(2)材料二中“始开西域之迹”的起点是哪?“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
(3)填图,完成材料三中“古老丝路”在古代对外交流的成果。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做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1)材料一中《三国演义》的“三国”指哪三个政权?成语故事是浓缩的精华,请你说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成语故事名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让你讲一个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作战故事,你会根据哪次战役讲述?
(3)读材料二,这是谁的改革内容?通过以上二则材料,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主流是什么?如果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谈谈改革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的图片是唐朝时期发明和推广的什么农业生产工具?请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A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审美观念与思想观念”,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他们“使用生产工具”,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发展水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2.【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奴隶制王朝,禹死后,其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因此,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禅让制、启,D选项正确;
分封制出现于西周时期,A选项错误;
宗法制出现于西周时期,B选项错误;
推选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世袭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3.【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得,三幅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出土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国不同地区,代表不同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农业,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分封,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青铜器相关知识,本题掌握青铜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观察汉字“中国”字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 C 符合题意;
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排除 A ;
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 B ;
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②表述错误;由李冰主持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故B符合题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体现的是是老子的主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体现的是孟子的主张;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是荀子的主张,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长城的起止点是东起辽东,西至临洮,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长城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9.【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汉初经济困难的原因有 秦朝的残暴统治 ,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 楚汉战争的爆发 ,没有 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秦朝的残暴统治,不符合题意;
B.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不符合题意;
C. 楚汉战争的爆发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0.【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潮的措施。需要识记并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所铸,俳优是“优”的一种。“优”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贵族豢养的职业演职人员,主要供贵族娱乐。四件青铜镇身形矮小,神情夸张,姿态各异,似作表演状,反映了汉代优戏的受欢迎程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娱乐活动,对研究西汉的社会背景、社会风俗提供了证据,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优”这一职业出现于西汉时期,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说唱业进入鼎盛时期,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提现阶级不平等,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两汉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咬”“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混水之战有关。C选项正确;
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A选项错误;
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B选项错误;
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朝末年,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13.【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故选项符合题意;
C.大化改新,不符合题意;
D.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时,可以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来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客观原因。ABD都是主观原因。故答案选C。
16.【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杨广统军南伐,试图一统全国”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
北齐被北周所灭,排除A项;
三征辽东是在隋朝后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注重才能,机会均等,使平民也能参政,B符合题意;
九品中正制强调血缘,看重门第,A不符合题意;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重视的是才能,不是门第,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度的意义,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8.【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所给诗歌的内容都描写了农业,故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选项D正确;
选项ACB不能从所给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外国纺织品传入中国,而中国内地也能够效仿外国纺织品进行生产,这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可知,“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因为是当时留下遗迹,说明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表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①③④正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盛唐时期陶瓷业的发展史实。
21.【答案】(1)发现者:裴文中。特征: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群体生活。
(2)体貌特征:图A: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图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依据: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根据材料一文字“其中出图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痕迹非常丰富。”结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有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还有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过着群体生活;
(2)根据材料二图片A“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是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根据图B“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可知,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根据材料三图片中的骨针和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1) 发现者:裴文中。特征: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群体生活。
(2) 体貌特征:图A: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图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 信息: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依据: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再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是从材料中看出来的;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答案】(1)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西安公元前60年
(3)a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由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巩固统一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3)经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一路西传,而来自中亚、西亚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故答案为:(1) 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 西安;公元前60年
(3) a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材料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答案】(1)魏、蜀、吴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等
(2)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如: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蒋干盗书,比喻上当受骗,出自《三国演义》;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起因是曹操和袁绍争夺我国北方的控制权。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起因是前秦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要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
(3)材料“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反映了学汉语和通汉婚的信息,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我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或和睦相处)。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1)
魏、蜀、吴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等
(2) 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注意一定是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注重兴修水利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及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等;
故答案为: 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注重兴修水利等。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第一问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