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
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九七九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
统一全国
963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71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献土
978年献土
979年灭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间轴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6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前代之弊 何解?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背景:
宋朝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1)地方收权: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①行政:A.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官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
B.州一级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
A.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更换驻地,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2)中央分权:实行二府三司制,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①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军事:A.设枢密院专掌军政,分割宰相军政权;
B.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调兵但不能
统兵,三衙统兵但不能调兵。
③财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
④监察: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台谏合一)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调兵权
统兵权
统调分离
君弱臣强
削弱相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地方:分散机构权力
→军队
→财赋
→邢狱、治安
→仓储,赈济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①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措施:a.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唐与宋初科举录取进士人数基本情况简表
b.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
比较唐与宋初科举录取进士人数有何区别?
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 削弱地方, 加强中央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4.在地方上,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5.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件,彼此制约。
(二)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1.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2.统兵权(三衙)与调兵权(枢密院)相分离
(三) 抑制武将, 以文制武 方针:崇文抑武
1.罢免宿将兵权;
2.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作战不设主帅,将从中御。
3.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积极:
1、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逐渐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导致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归纳: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史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宋代中央集权的特点:
(1)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有效巩固皇权,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却导致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
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有效巩固了统一,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总结提升
宋真宗
1万
1.7万
2.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宋仁宗
宋英宗
冗官、冗费、低效、腐败
宋真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宋英宗
宋仁宗
冗兵、冗费、军弱、边境危机
宋英宗
所出无余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剩2408万余贯
欠缺1500万余贯
宋真宗
宋仁宗
冗费、财政危机
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1年)》
寒冷期
(一)边防压力——积弱(军力衰弱不振)
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积弱(军力衰弱不振)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各守疆界。。
后唐: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太宗。
宋太宗:979年,高梁河之战。
“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内外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太宗股中两箭,乘驴车逃走,从行宫嫔尽数陷没”。
宋真宗: 1004年辽军南下,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
986年,雍熙北伐,杨业被俘而死,此后“不敢北向”。
宋、辽和战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1.边防压力——积弱【配合地图】
(1)北部:北宋VS辽(契丹族建立)
①战争:北宋前期,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②和议:宋辽签订协议(澶渊之盟):
A、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约为兄弟之国;
B、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结果: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
的基本安定。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北方地区的重要门户
◎宋辽交战形势图
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积弱(军力衰弱不振)
宋、夏和战
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向北宋称臣,结束战争。北宋每年“岁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宋仁宗:1038年元昊称帝,为时七年的宋夏战争开始,连续战于三川口、好水川等,屡战屡败。
1044年,宋夏签订“庆历和议”。
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二)财政危机——积贫(三冗)
冗费
冗官
冗兵
仁宗末年到英宗之初开始出现财政赤字,以下年年亏空。
冗官
2.财政危机——积贫:
①冗兵:北宋募兵制下,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
②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③冗费:养兵、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2)西北:北宋VS西夏(党项族建立)
①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②和议:A.西夏向北宋称臣,
但实际上保持帝号;
B.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概况: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
(3)结果:新政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失败。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叁、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1069-108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1042年中进士。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机构。
王安石与宁波: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至皇祐二年(1050年),任满离鄞。
王安石在任四年,兴水利,强基础;重理财,纾民困;兴教育,办学校,初显政绩。
2、王安石变法:(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
③财政入不敷出;
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原则:加强国家对于经济、军事、科举、教育等方面的管理。
宋神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5)措施:①富国: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A、农业: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
B、商业: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恢复“兵农
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
措施 内容 积极作用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补充说明
(6)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7)影响:积极:①富国: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消极:②强兵:强兵效果不明显;
③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材料: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宋史》卷328
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
1、南宋建立:(1)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攻灭,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虏北去,史称
“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亡后,1127年,康王赵构称帝,后来
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2、南宋VS金:【配合53页地图】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迫使金军后撤,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杭州岳王庙的岳飞塑像
肆、南宋偏安与边疆危机
(二)武将风云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2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岳飞画像
(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①划界: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3)变动:
后来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②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肆、南宋偏安与边疆危机
(三)宋金和战
绍兴和议 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 ①称臣 南宋称臣于金,皇帝由金册封,保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②“岁贡” 银25万两、绢25万匹/年
③划界 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宝鸡西南)一线
隆兴和议 孝宗隆兴二年(1164) ①改称臣为称侄
②减少“岁贡” 银20万两、绢20万匹/年
③各守旧疆
嘉定和议 宁宗嘉定元年(1208) ①改叔侄为伯侄
②增岁币 银30万两、绢30万匹/年
③“犒军银” 300万两
“嘉定和议”后,宋、金两国都日益衰落,无力再发动战争,和议后的状况维持了下去,直到蒙古崛起……
肆、南宋偏安与边疆危机
(二)宋元之战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元)郭侃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崖山之战,元完成统一。
肆、南宋偏安与边疆危机
辽建立
916
1038
1115
1125
1206
1271
西夏建立
金建立
金灭辽
蒙古建立
元建立
1276
南宋灭亡
元统一
1279
1227
1234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1260
兴建大都
【课堂小结】
北宋建立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实行重文抑武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收入
没有从根本解决积贫积弱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