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和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钓鱼岛以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重难点】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灭元。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敏感多疑的明太祖
姓名 结局
李善长 被斩杀,连带其妻女弟侄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诛杀
汪广洋 被诛杀
胡惟庸 被诛杀,前后牵连三万余人
死于非命的丞相们
诛杀胡惟庸
2.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2.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1)中央:
①废宰相: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太祖《皇明祖训》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②吸取历朝宰相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废除宰相后,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②设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
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及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内阁官员拥有“票拟”权,皇帝在“票拟”基础上进行“批红”。
文渊阁
清朝批红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皇帝下旨
(注意:内阁是非中央法定机构)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卷501载叶向高奏疏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具有怎样的性质特点
③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管理特务机构。
锦衣卫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魏忠贤
王振
刘瑾
一群大太监,半部晚明史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辅政)
行中书省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地方
中央
君主专制
加强
明代中央与地方权力机构示意图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明朝政治制度变化
②设内阁
③宦官专权
①废宰相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
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3.影响:
(2)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1)使皇权高度集中,加强了君主专制。
1368
1644
1840
晚清
1912
明朝
清朝(前期)
辽宋夏金元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目的:
①政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注意:以政治目的为主)
郑和下西洋有何目的?
(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航海路线图
时间 1405-1433
郑 和 下 西 洋 次数 先后七次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数200余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万-2.8万多人
海船规模 最大海船长44丈宽18丈
所到地区 郑和曾到达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沿岸。
(3)意义:①积极:a.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
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b.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倭寇
女真族
藏族
读图学史:
在明朝,侵扰海疆的海外势力以及威胁陆疆的民族势力主要有哪些?
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结果如何?
蒙古族
欧洲早期殖民者
明朝的边疆问题
2.海疆:
(1)倭寇:①背景:
a.明朝前期,由于倭寇(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海禁)。
b.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造成巨大破坏。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明代《抗倭图卷》中倭寇抢劫画面
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对
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④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抗倭:戚继光抗倭,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鸳鸯阵
(2)欧洲殖民者:
①背景:明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
频繁。
②活动: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大员港市鸟瞰图》
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
——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
倭寇
女真族
藏族
读图学史:
在明朝,侵扰海疆的海外势力以及威胁陆疆的民族势力主要有哪些?
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结果如何?
蒙古族
欧洲早期殖民者
明朝的边疆问题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重点】
(1)蒙古(鞑靼、瓦剌):通过修筑长城、战争、和议、册封、贸易
的方式,稳定北疆。
明长城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历史趣闻】明朝的十六位奇葩皇帝
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
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
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垕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
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2)藏族(乌思藏):
①封授/册封: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
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 、贸易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3)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
多元一体
明代经略边疆的措施体现什么特点?
2.明清易代:
(1)大金/后金: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
(2)大清: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在此称汗
努尔哈赤
皇太极
(3)明朝灭亡:
①背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官吏贪赃枉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
②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京
清军入关形势图
清世祖顺治帝
福临
山海关
(4)满清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
迁都北京。后灭农民军与南明政权,确立全国统治。
明朝建立
清军入关
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
废宰相
设内阁
宦官专权
传统制度的新变化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新变化的传统应对
北方蒙古族
西南藏族
东北女真族
传统问题的传统应对
旧体制的强化
新问题的显现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