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14: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
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19课 辛亥革命
何谓“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武昌起义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外国明信片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
“自救”。
(2)时间:20世纪初(1901年初开始)
(3)内容: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军事:编练新军;
商业: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教育: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影响:
①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准备条件
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②局限:未达到预期效果,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说明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原本以为军队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军队是我袁某人的。
——袁世凯
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清末“新军”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兴中会秘密宣誓地点
②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目的),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5年部分同盟会
会员在东京合影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以上观点说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有何缺陷?
③同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核心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
土地,解决贫富不均
等问题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影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指导思想。
1907年.浙皖
起义
1906.萍浏醴起义
1910年.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孙中山.黄兴
(2)发展:
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对于君上大权的规定(摘编):
一、大清皇帝……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君主权力丝毫不亚于专制帝王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①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1911年清政府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清皇族内阁合影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官僚仅4人
1911年5月9日清廷宣布
“铁路国有”
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说明了
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湖北军政府外景
辛亥革命形势图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2)意义:
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南北两个政权对峙
南北和谈
唐绍仪(北)与伍廷芳(南)
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1912年1月15日
3、袁世凯夺取革命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立宪派等的拥护
对 清: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篡夺革命果实?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
(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
溥仪(幼年)
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外交部迎宾馆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就任。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
(2)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
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
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
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平等自由
责任内阁
(3)约法内容:
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原则有哪些?意义是什么?
(5)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
要成果。
国家的政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
(1)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共和政体。
材料一
(3)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出民国成立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yong)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也!
——1912年《工业建设会趣旨》
袁世凯称帝:83天
张勋复辟:12天
(4)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袁世凯与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带来思想上的什么变化?
材料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自由尽是新风尚”
(5)风俗: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如何理解?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2、历史局限:
(理解: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有哪些局限性?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美国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
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结合所学,材料说明辛亥革命缺少了哪些成功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REC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们不能要求它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中国革命应该完成的任务。段落不是文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一生都在写一篇大文章。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黄兴
邹容
徐锡麟
林觉民
秋瑾
宋教仁
章太炎
孙中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
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影响
时机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