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14: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向左走?
向右走?
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广州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隶
广州
桂林
长沙


山东



武昌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上海
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前形势图
张作霖
事件梳理:
1925年7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7月,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
1926年12月,
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开始;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
即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7—1949)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1937—194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37,统治前期)
1、政治表现:
(1)“宁汉合流”: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
武汉国民政府
汪精卫
汪精卫与蒋介石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第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日本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中被杀害的民众
蔡公时
五三碑(1995年落成)
思考:两次北伐有何不同?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二次北伐
目的
对象
主体
结果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打倒张作霖,统一中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两党
南京国民政府

(4)“东北易帜”:1928年底,
张学良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
府,改旗易帜
(3)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坐的车厢被炸后的场景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观察图片及材料,为什么“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①军阀各自为政; ②内乱混战不断。
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930年底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19C60、70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较快发展
新生
迅速
萧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表现:
为什么说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十年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②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 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再次落在兄弟俩的头上。
——《荣氏真相:中国家族企业百年传奇》
1931年荣宗敬创办申新九厂,
图为细纱间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
并结合教材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发展较快
(1)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原因:
b.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创造了
机遇。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张学良东北易帜
南京总统府
a.国家基本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表现: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以及化学、橡胶、搪瓷等新兴部门都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硫酸铵生产车间
1933年,荣宗敬在自己60大寿时自豪地说:“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荣宗敬
(2)官僚资本的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蒋家天下陈家党
宋氏姐妹孔家财
代表: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
蒋氏家族—最会争权、专政的政教家族;
宋氏家族—最会钱权结合、横跨政经界的显赫家族;
孔氏家族—最会玩钱、最会抓钱、最奢侈的豪门家族;
陈氏家族—最会玩人、最会拉帮结党的衰败家族。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背景:
如果我牺牲了,以后的路自会有人来继续走下去的。
——汪寿华(1901——1927)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为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抓捕共产党员
国民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什么教训?做出什么回应?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分别给以上五幅图片取一个名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进攻长沙受挫;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古田会议1927.8.11927.8.71927.91927.101927.8.11929.121927.10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2、说说每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重要内容。2、探索: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南昌起义(油画)
起义的总指挥部旧址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④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会址
——
汉口鄱阳街
139号
会场内部复原资料
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图
进攻长沙失败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到达井冈山
进攻城市
转向农村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江西省
文家市
三湾
长沙
井冈山
湖南省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
长沙途中受挫。
做法:照搬俄国以城市为中心
革命道路,都以城市为
进攻目标;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进攻采取了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说明:俄国人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在中国行不通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建立:为保存革命力量,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所部
会师。
井冈山会师
(油画)
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特点:①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②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
③处于两省或三省边界地区
原因: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
②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薄弱;
③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
从此,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③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启示:只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武装起义和根据地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
游击战争
经济建设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物质基础和依托
斗争方式
民主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建设
8月1日
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议
9月
秋收起义
10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31年
1927年
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1.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
典型: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标志着我党正式建立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建立
闽浙赣革命
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彭德怀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农民分到土地后,烧毁地契
(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2.土地革命
内容:
实质:
影响: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
土地分配证
政治上翻了身,
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
(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游击战术
成功实践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1928.4,井冈山会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主要形式)
(中心内容)
(战略阵地)
内容 具体实践 意义
农村革命 根据地 ①创建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内容 具体实践 意义
土地革命 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
武装斗争 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当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得到全面贯彻的时候,蒋介石正加紧准备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10月初,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瑞金。李德和博古废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采取分散兵力打阵地战的单纯防御方针,实行所谓“短促突击战术”,使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用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阅读材料,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李德
博古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2、开始: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初期失利:退却中的逃跑
主义错误。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1)内容:
①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博古等人
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组织: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
政治局常委;
③军事: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取消了博古、李德的
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
①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王稼祥
周恩来
毛泽东
4、继续长征: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军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飞夺泸定桥
金沙江主要渡口——皎平渡
夹金山和青衣江
夹金山是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
红军爬雪山(想像画)
过草地(油画)
松潘草地
5、胜利:
(1)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会师楼(甘肃会宁)
材料一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意义: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③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根据材料,总结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政治
经济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原因 过程 意义
民族工业在
夹缝中发展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最显著的特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