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
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文革”结束后我们的路在何方,思想上能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1976-1978 徘徊时期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1)背景:①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
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两个凡是”错误
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理论准备: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了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什么意义?
③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及会场上的邓小平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③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①思想路线: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内容:
转折一:“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性决策;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转折三: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4、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6月。
(2)内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
基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探究: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结合材料,说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2)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吸收文革教训,表明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想一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但是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前提
内容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发展生产力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为什么会“地多不打粮”?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间破草屋里,18位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一张契约上按下血红的指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分田到户”契约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①概况: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含义: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民掌握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经济体制 所有制 经营管理制度 分配制度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公有制
公有制
高度集中统一
自主经营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制
改革前后的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取得怎样的效果?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的顺口溜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顺后溜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②意义: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如何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
对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和缝纫
b.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
了一条新路;
c.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②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车间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阅读材料,你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存在什么弊端?对此是如何解决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主动权,缺乏生产积极性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①措施:
a.所有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
b.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c.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扩大企业自主权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
改革前后比较
排名 中文名 国家
1 沃尔玛 美国
2 亚马逊 美国
3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
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6 沙特阿美公司 沙特阿拉伯
7 苹果公司 美国
8 大众公司 德国
9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10 CVS Health公司 美国
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完整榜单
②意义:
a.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b.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如何评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今日的深圳
1970年代的深圳
1981年的深圳蛇口招商局
深圳为何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城市的变迁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江三角洲
闽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浦东
乌鲁木齐
拉萨
西宁
银川
成都
昆明
贵阳
南宁
长沙
南昌
合肥
郑州
西安
太原
呼和浩特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济南
石家庄
南京
杭州
①经济特区
(1980、1988)
②沿海港口城市
(1984,14个)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2)开放格局:
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对外开放:
(1)进程:
④开发上海浦东
(1990)
⑤开放内地
(2)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结合。
(3)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影响:
(1)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3)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到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影响?
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GDP
4、邓小平理论: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
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解:1992年提出;21世纪初初步建立)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参观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由邓小平提出,但首先被运用
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
两制
一个中国,祖国统一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①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2)意义:
①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②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运用的结果。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思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1987年,浙江舟山,离别故土近40年,一位72的台湾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眼前这位老妇不是他的母亲,而是等了他38年的妻子。(《解放军报》摄影:袁学军)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海峡两岸长期的骨肉分离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最初大陆对台湾采取了什么方针?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属国际关系问题
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海峡两岸关系进展:
(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哪些新进展?
(3)汪辜会谈:1993年,汪道涵、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4)《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通过,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新加坡会面: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习近平与马英九历史性握手
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因素:
②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①岛内台独势力的猖獗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蔡英文与窜台的佩洛西会见
美国对台军售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改革开放的影响
理论指导:邓小平理论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