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14: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旧石器时期
新时期时期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东周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2-9年)
东汉(25-22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夏商周(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
追溯文明起源的实质是探寻什么?
什么是文明?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北京人
元谋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地点:云南元谋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直立古人类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群居)
01
02
生产及技术——采集渔猎、用火
单位面积内果兽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人口有限
03
社会组织——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磨制石器
2、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4000到5000年之间,华夏大地遍地开花,文化交相辉眏,这是一个被考古人称为“英雄的时代”的时期,考古人用“满天星斗”来形容这个时代(苏秉琦观点)
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问题与探究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分布广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观察教材地图,找到文化遗存代表位置
年代 文化遗存 地点
新石器时代 早期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上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晚期(距今约4000年前后)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畜牧业产生
——更稳定的食物供给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更宽广的取食范围
磨制石器的应用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人口规模增加、村社体系诞生
村居农业饲养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姜寨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农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社会分工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根据材料,指出耒耜发明与使用产生的影响。
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其余的人骨皆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四人,仅存头颅骨。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1、阅读表格,指出与新石器早期的姜寨相比,在墓葬上有了什么差异?
2、依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规模、随葬品数量不一,差距大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良渚古城遗址
古城宫殿区鸟瞰图
象征神权的礼器玉琮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象征军权的玉钺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阶段 代表 水平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及成员:
思想及宗教信仰:
原始社会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旧石器、采集、渔猎、用火。
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确立
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
手工业:彩绘陶器;养蚕缫丝;建造房屋村落
母系氏族
黑陶;玉器
祭坛、神庙、墓葬
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炎帝
尊为华夏始祖
①三皇五帝
②炎黄部落联盟
禅让制

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特征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1.部落联盟
传说
③禅让制
④“万邦”时代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这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考古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文献
p5【学思之窗】
2.夏朝
③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①世袭制
②国家管理:中央 地方(直接、间接统治)
夏朝国家的特征尚不明显。
但大体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关于夏朝的建立,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记述的: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的继位,结束了联盟首长职位的禅让制,开始了王权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从而导致了部落联盟的解体和新型王国的诞生。
禹死启继——世袭制
贤能→血缘
公天下→家天下
(2013年全国Ⅱ卷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古史传说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
用传说证史,应结合文献、考古等材料加以证实。
思考:传说是否都不可信?你如何看待传说的证史价值?
B
司马迁采取传说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其方法也是现代历史学认可的方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商后母戊鼎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1.商朝
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我们如何研究商朝的历史?
考古发掘+传世文献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
从传说→信史
商朝的内外服制
商朝在国家管理上实施了怎样的统治方式 对文明发展有什么影响?
内外服制。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种同心圆的模式,
核心是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2.西周
---天下归周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消极:
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混战隐患。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①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2.西周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①政治制度
2.西周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序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严格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破京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
①政治制度
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多为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2.西周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p7【史料阅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青铜铸造业,纺织业(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奴隶集体劳作。
---天下归王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业
井田制度
手工业
②社会经济: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井田制
文化代表:甲骨文和青铜文化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血缘纽带、家国一体;
③权力未高度集中。







政治特点
文化代表
经济基础
公元前770
公元前2070
距今一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西周
本课时间轴
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生产力(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高考真题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
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
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
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D
3.(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
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
"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