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按照《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才能有权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卿大夫享有五鼎,以此类推……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发生了变化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入新课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空观念
BC1046年
BC771年
BC476年
BC256年
BC221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
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春 秋
01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春秋争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周郑
繻葛
之战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左传·桓公五年》
思考
问题
(1)郑伯为何敢于武力抗衡周王?这说明什么?
(2)郑伯为何拒绝乘胜追击周王?这说明什么?
春秋霸主之所以不以吞并其它诸侯国为战略目标,归根到底是由分封制居于社会结构主导地位。对于霸主来说,灭掉对方,使其变成自己手下的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与敌国屈服、俯首贡纳,这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
——整理自晁福林《论春秋霸主》
合作探究:
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齐桓公
越王勾践
齐桓公
吴王阖闾
晋文公
楚庄王
春秋霸主
秦穆公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战 国
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礼崩乐坏,战争激烈
分封制宗法制崩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伐自大夫出
陪臣执国命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2、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上有什么不同?
战 国 形 势 图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 国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① 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
②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秦赵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反间计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1)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正面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华夏认同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0页!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华夏认同
(1)春秋中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周边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2)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
(3)战国时期华夏族成为了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经济发展
4
《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1
农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水利工程
5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都江堰
郑国渠首位于
陕西泾阳县的
仲山西麓,
分支灌溉。
11
冶铸业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秦律·金布律》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
工商业的发展
范蠡「Fàn Lǐ」(前517-前448年) 战国楚国人,曾辅助勾践灭吴,后任齐国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吕不韦 (?一公元前235年)
战国末年秦国大臣。
居阳翟(今河南禹州)。
从小随父经商,时称“阳翟大贾”。
先秦私商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都咸阳
楚都郢
齐都临淄
赵都邯郸
燕都蓟
魏都大梁
韩都郑
7
公元前594年
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685年
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38年
郑国“作丘赋”
公元前408年
秦国“初租禾”
公元前645年
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48年
楚国“书土田”
鲁国
齐国
楚国
秦国
晋国
郑国
2
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发展和政治大动荡)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0一11页!
2、商鞅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②________ 阶级力量壮大。
③战国时期________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④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新兴地主
兼并战争
(2)目的:
为实现________、巩固统治。
富国强兵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发展和政治大动荡)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0一11页!
2、商鞅变法运动
(3)开始时间:
①经济:_______ ,奖励耕织;“______ ,______ ”,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奖励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_ _制, 其主要官员由_____任免。
③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 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内容:
公元前356年。
重农抑商
废井田
开阡陌
军功
县
君主
什伍连坐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发展和政治大动荡)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0一11页!
2、商鞅变法运动
(5)特点:
顺应了________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_____的一次变法。
(6)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的政治制度。
②使秦国________。为秦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历史潮流
彻底
君主专制
国富兵强
统一中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除旧
布新
目的及作用
经济
废井田
“开阡陌封疆”
"民得买卖”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平斗桶、权衡、丈尺”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政治
奖励军功
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发展官僚制度
废“世卿世禄”制度
废分封
建立县制,仕伍连坐
实行中央集权
军事
打破贵族军事垄断
军功爵制
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文化
燔“诗书”
“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社会风俗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拆家为户。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全面、范围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结 果
商鞅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死”原因
①旧贵族抵制新法,进行反扑。②秦惠文王维护和强化王权的需要。③商个人的因素(不畏强权、行事专断、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成功原因
国君支持(政治保障)。指导思想正确,态度坚决,铁腕改革。改革内容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
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策略得当,取信于民。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 价
三、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2
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于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冷遇。
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孔子和老子(思想大繁荣)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1一12页!
(1)地位身世:__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
(2)社会背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
1.孔子
儒家
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春秋: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3
1
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6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学习态度:“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02
03
04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历史贡献:
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
《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春秋
(1)地位身世: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国人。其观点见于《_____ 》一书。
(2)思想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 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
③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_______。
④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
甚至退回到_________的时代。
【特别提示】
“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
楚
老子
道
天人合一
唯物论
辩证法
柔能克刚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2.老子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7
2
老子
(1)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9
(2)朴素的辩证法
2
老子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18
(3)政治思想:
2
老子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朴素辩证法
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春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人物
背景
籍贯
思 想
影 响
孔子
春秋后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仁,德政;恢复周礼,有所改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删述六经。
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
道;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对 三代文化传承有重大贡献。
开创了道家学派;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政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大变革
?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2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孟子
核心:“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义利观:先义后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性论: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01
02
03
04
主张:人性恶,隆礼重法。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 子
24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庄子
“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百
家
争
鸣
道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5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百
家
争
鸣
阴阳家
五行学说;“相生相胜”理论;
“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邹衍
26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墨子
百
家
争
鸣
墨家
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7
(2)表 现
“百家争鸣”
3
韩非子
百
家
争
鸣
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以法治国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人性:人性本恶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8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29
“百家争鸣”
(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
课后小结
30
动荡中宽松,变革中发展
文化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百家争鸣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政治
经济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高中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