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14: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清晰的时空分布;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原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东汉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蜀、吴
220-280年
西晋
东晋
317-420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420-589年
北方
南方

北朝:439-581年
266-316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1.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220-316年)
2.西晋短暂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220-316年)
2.西晋短暂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220-316年)
内忧:
诸侯势力扩大
统治者昏庸无能
八王之乱
外患:
五胡内迁
316年,西晋被
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1.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二、东晋与南朝(公元317-589年)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制度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2.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公元317-589年)
六朝:东吴(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首都都定在建康。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
东晋与南朝疆域变化:
3.江南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课堂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二、东晋与南朝(公元317-589年)
东晋与南朝
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相对和平,社会秩序安定;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
冶金(灌钢法)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①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②南方经济发展,南北趋于平衡,为统一创造条件。
成就:
影响: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区域)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区域)
3.北朝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区域)
4.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区域)
迁都洛阳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通婚
原鲜卑姓氏 改称的汉姓
拓拔氏 元
拔拔氏 长孙
乙旃氏 叔孙
达奚氏 奚
丘穆陵氏 穆
步六孤氏 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贺楼氏 楼
勿忸于氏 于
纥奚氏 嵇
尉迟氏 尉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材料,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民族交融促进了改革;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
经济: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后世: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短期内产生了明显副作用。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5、北朝结束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政权更迭,国家长期分裂,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
分裂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