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4 21: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1.通过史料研读,了解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开疆拓土等举措,理解“文景之治”的意义;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2.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西汉末期社会矛盾及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提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梳理和分析两汉文明成果,整体把握两汉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培养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重点: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震惊全国。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万余件(套)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所有文物中,最受学界关注、价值最高的文物无疑是出土的大量简牍。经过专家的初步释读,已经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出土了与孔子故事有关的屏风。海昏侯墓中为何藏有大量的儒家经典?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何关联?
【新课讲授】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立汉朝,定都长安。
(2)制度: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下了隐患。
【教师活动】汉初为什么要推行郡国并行制?
推行“郡国并行制”理由:
1.吸取秦亡教训
2.分封制深入人心
3.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
韩信:“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因功封王
因亲封王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汉书·贾谊传》
(3)七国之乱:汉景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
【教师活动】讲述“七国之乱”
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削藩之议,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此时西汉国势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七国的分裂活动不得心。汉朝以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不足三月,七国之乱即被镇压。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2.“文景之治”
【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分析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兴,接秦之弊,丈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学生活动:民生萧条、经济疲敝
【教师活动】通过教材总结文帝景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
学生活动: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教师讲述】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教师活动】通过学习归纳“文景之治”的结果是什么?
(2)结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教师讲述】“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宽松的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先进的生产力加低税政策,连续40年不变,使西汉走向强盛。
二、西汉的强盛
【教师活动】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力
确立察举制为新官吏选拔制度 选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对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
思想 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
稳固边疆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加强管理
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联系与交往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更加有效
【教师活动】解释“推恩令”。
推恩令: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材料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教师活动】反映了推恩令的颁布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活动】讲解“内外朝制度”。
“中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学习察举制。
材料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自下而上;重视道德品行、才能;儒学为主,儒、法并用;选官范围扩大;考试成为重要环节。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通过材料学习刺史制度。
材料 “刺史”即剌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千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夹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教师活动】思考:指出汉武帝时刺史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每年分部巡视督察;专察大吏。
【教师活动】PPT展示材料,了解币制改革。
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囯所铸五铢钱郤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晩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爱。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西汉五铢钱
【教师活动】分析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的背景和内容。
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背景: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教师活动】通过材料了解盐铁官营。
材料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匿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教师活动】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和作用。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出现财政危机;国家垄断财政市场之利的条件成熟。
作用:打击了商人和豪强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教师活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何选中了”儒“家呢?
一、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影响最广。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广含着整个上古文化的传统,儒学在思想界本就居于正统地位;其次,儒学本身理论完密,内容丰富,非其他家可比。
二、“儒风的嬗变”。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格局的变革导致了儒家知识分子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而这种改变又带来了他们学说的嬗变,更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经过汉代儒学家改造后的新儒学,打打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
三、汉武帝的个人偏好。汉武帝还是太子时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位初就大量启用儒生,并制诏贤良,崇儒更甚。
【教师活动】思考:如何独尊?
一、兴办教育,是儒家独占官学讲席。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的官方教育的开始,太学的教师——博士都是精通一经的经师,且属于官方承认的经学学派,太学的考试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主。
二、诱以官禄,使儒学成为出仕敲门砖。“按汉制,郡国举士,其目大概有三:曰贤良方正也,孝廉也,博士子弟也。”其中“贤良方正”是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而能占得优势的必须是精通儒家经术、善于论述治乱知道的学者。
【教师活动】有何影响?
材料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 “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王保国柏杨《中国人史纲》
积极:①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②政治、民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增强民族的统一认知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大统一国家的发展;
③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
消极:不利于思想多样化,钳制了思想,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汉武帝时期在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上的管理。
材料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自战国以来对中原地区造成威胁,尤其是汉初。汉武帝时,为稳固北部边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卫青出身低微,在反击匈奴的斗争中,七战七捷,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也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教师活动】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学生活动: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加强管理。
三、东汉的兴衰
【教师活动】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通过教材学习西汉灭亡的背景。
1.王葬政权——西汉灭亡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灭亡: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葬政权被推翻。
【教师活动】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通过教材学习光武中兴的背景。
2.光武中兴
(1)背景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2)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衰亡
【教师活动】观察左表,东汉后期的皇帝都有何特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特点:年龄小、在位时间短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请同学们思考,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生:(1)原因:①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宫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评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称“黄巾军”。
②黄中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越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师活动】黄巾起义有何特点、意义?
生:思考回答问题。
特点:①有组织,有准备;②利用宗教组织发动起义。
意义: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小农大量破产,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纷起义。
(2)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农民起义冲击其统治基础,豪强势力、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
四、两汉的文化
【教师活动】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请同学通过预习列举。
学生活动:1.史学成就
(1)西汉司马迁《史记》
①内容: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②地位: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类别 代表 作用/地位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医药学专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华佗“麻沸散” ——
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经》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科技 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张衡地动仪 测定地震方位
农业 《汜胜之书》 一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农书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介绍张仲景和华佗的生平。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闸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病原则,他著作中的理论、经验和医方,对治疗传染病和内科杂症,一直具有指导意义。
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华佗是东汉名医。他擅长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他还创制了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使人体各部位得到适当锻炼。
【教师活动】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还比较差,产量也不高。东汉时,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它总结了劳动人民造纸的经验,于105年发明了造纸术。
【教师活动】两汉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很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思考:两汉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经济上:经济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上:统治者重视,大兴太学,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了文化素质
(4)民族关系上:相对稳定,交流频繁,互通有无;
(5)对外关系上:交流频繁,相互学习;
(6)个人因素:历史人物的个人努力,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教师讲述】“大一统”概念解读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政治版图的统一是“大一统”理想状态的先决条件,而“天下大治”则是大一统的最终目标。第三,思想一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种价值作为共同的核心价值,法令、制度就不能保持一贯性;法令和制度如果经常变动,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有了统一的思想,人民才能有明确的规范,国家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第四,民族一统。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华夷一体”的观念。区分华夏与四夷的主要标准是文化,即“周礼”,实行周礼的族群被称为华夏,不遵守周礼的被称为“戎狄蛮夷”。秦汉、隋唐王朝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两汉前后相继四百多年,大一统的格局得到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两汉文明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文明的繁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进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
2. “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2.原因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2.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3.“光武中兴”
4.东汉的衰败
四、两汉的文化
1.原因
2.表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