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4 23: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掌握明清时期各领域出现新因素的基本史实。
2.在探究明清经济、思想以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变化与面临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分析,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整个明清经济与文化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3.通过对明清经济与文化出现的新因素进行的探究,学会将其发展变化置于具体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
4.通过对明清经济与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培养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培养勤于思考、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学和科技领域出现的新因素。
难点:明清经济与文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上图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绘制出来的?
参考答案:明清时期
【教师活动】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士给明清士绅们展示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士绅们直呼大开眼界,图上标注了世界那么多国家,人们开始立体地认识了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华夏中心”的传统认识,动摇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这一传统观念。从此,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在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等传入中国的同时,在国内各个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课讲授】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师活动】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甘蔗等外来农作物已经大量引进并推广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便当时小麦、水稻依然为主要的农作物,但经济作物已呈现出大规模种植的发展趋势。
1.经济作物的种植
【教师活动】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甘蔗等外来农作物已经大量引进并推广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便当时小麦、水稻依然为主要的农作物,但经济作物已呈现出大规模种植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经济作物在总体农作物种植结构中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变革。传统粮食作物能够满足农民自身的食物需求,额外缴纳赋税所剩无几。而经济作物能够产生的额外经济收入较高,农民可以将剩余农作物带到自由交易的市场中,形成农作物以销售为核心的商品价值。
——叶玲:《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载《农
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4期
【教师活动】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促进了农业生产变革;农民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冲击了农民的传统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大部分地区的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土地被大幅度开垦,这样一来也增加了明清的土地利用率和纳税人口数。高产作物的引进、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增加明清朝廷的经济收入十分有利。明清时期各个地区的农业开发,为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利于促进国家内部的良性发展,促进明清经济的繁荣。
【教师活动】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很多农民开始兼营初级加工业,有的进行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2.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明清江南工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农场和小作坊这种小农场和小作坊由农民和工匠独立经营,生产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在整个经济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其经营活动也紧密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小农场与小作坊中的主要劳动者,同时也兼为经营者、管理者和商人。
对于这种集生产者、商人和经营管理者于一体的小农和小作坊主来说,他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抵押、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独立经营一个小农场和小作坊甚至扩大规模获取更多效益,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材料二 在明清江南出现了许多关于各种经济活动知识的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万宝全书》《四民必用》等商人书,《沈氏农书》《补农书》《耕心农话》等农书,以及《将白经》《布经》等工艺书。其中的实用知识,对于那些想要扩大生产、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农民和工匠,是必不可少的。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载《清史研究》
【教师活动】明清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对小手工业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参考答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教师活动】在明朝江南地区,以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开始较多地出现,不仅分布到更多的工业行业之中,而且作坊和工场中雇佣关系也更为普遍。清代手工业中,既有大量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匠,又出现了不少拥有相当资本的手工业主,甚至拥资巨万的大厂商,他们以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或工场手工业的形式吸收大量的城乡工匠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是指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亦称工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他们的劳动就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因为中国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劳动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因此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也为“雇佣劳动”。
3.白银货币化
【教师活动】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直到19世纪中期,无论是瓷器还是丝绸,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据领先地位,而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通过外国人用白银来偿付。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后期的两个半世纪内,当时主要产银地区——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有将近一半经国际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流入中国。除贸易途径外,欧洲人在中国、日本和欧洲之间开展的套汇业务也是白银流入中国的一条主要渠道,受利益驱使,日本和欧洲的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据估计,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份额的一半左右。
材料三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 16 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载《华中国学》2016年第2期
【教师活动】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参考答案: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纸币的崩溃;美洲银矿的发掘等。
【教师活动】明朝之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基本上依靠陆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多是丝绸、香料等量小价高的物品,算不上大宗贸易。明清的国际贸易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则是茶叶、瓷器等大宗贸易商品。
4.商业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请同学们分析: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微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要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美,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加)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表现: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请同学们分析:明清时期商人群体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 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原因: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的需要。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城市职能的演变
周秦至唐代,城市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5.经济局限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请同学们分析:经济局限出现的原因。
材料六 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结构虽以自给自足为主,但本身也能够容纳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由于农民人数众多,他们以织助耕,以副养农,可以使自己的收入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缓慢的提高,但始终难以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样就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七 明清时期以闭关锁国为主的对外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在此类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但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原因:(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教师活动】总结: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因此阻碍了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因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脱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师活动】理学自北宋中期兴起以后,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六百年的发展演变,先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理学流派。两派虽问学路径各有侧重,程朱重“格物穷理”,陆王重“发明本心”,但在本质上却是殊途同归,即“同宗孔孟”。到明后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严重脱离实际,弊端逐渐显现。
材料七 到明后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桌,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对明清以来的学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一般士人沉湎于空谈心性,不切实际,不谙时务。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群体为例》,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教师活动】为什么要批判理学
参考答案:理学的空疏无用,导致明朝社会的日益落和吏治的腐败
【教师活动】理学严重脱离实际,对明清以来的学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明后期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理学作为政治附庸的特点日益明显,其腐朽性也更加暴露无遗,给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教师活动】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自明中叶后,学者遂自立门户,学术朝各个方向展开:一方面表现为王学运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经学复兴运动。王阳明以继承陆九渊的思想为己任,试图取理学而代之。一时间,作为一种崛起于民间的思想形态,王学逐成为一种被社会上所认可的主流思想观念,而理学则被一般士人所貌视。
1.陆王心学
材料八 其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即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已经开始或者是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心思变。到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生产技术也得到长足的提高,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从明朝开始皇帝开始进行集权,到雍正年间建立军机处为里程碑,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这从另一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开始威胁着、或者说是动摇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从而迫使君主进行疯狂的中央集权。
材料九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材料十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 答陆原静书》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
(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材料十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但他这一说法,没有根本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取其精华。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认为当时的官场腐败,是一大隐患。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教师活动】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
代表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 政治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
经济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的作用。
材料十二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萌生的,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即反对理学和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需要,对社会产生重大冲击。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的启蒙,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作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小说和戏曲
【教师活动】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小说和戏曲繁荣的原因。
材料十三: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表现自己思想要求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新兴的市民读者要求和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说书人和进步文人得以创作加工,提供了“作家”;印刷技术提高,使小说从口耳相传变为使案头阅读成为可能;进步文人在理论上的阐释和肯定评价,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思想领域的革新;印刷技术的提高
具体表现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明朝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京剧 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和课本,请同学们分析京剧出现的原因。
材料十四:四方的艺人聚集中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汉调合流,并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汉调合流,并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
关羽脸谱包拯脸谱
曹操脸谱窦尔敦脸谱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和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原因: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多为宫廷和贵族观赏,日益脱离群众,且形式主义严重,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阶层的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科技
【教师很多】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总结。
1.明朝科技巨著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教师活动】在明代万历年之前,中西方科技之间交集很少,属于平行发展的态势,此后西方科学技术开始突然加速,而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依据传统的路径尚在正常运行,也偶有重要成就出现,却显现出发展乏力的态势,出现科技革命的可能性也极其渺茫,只能勉强说是在原有规范和模式束缚下相对缓行了。这种状态,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携西学东来,对士人和一部分社会上层人士造成巨大冲击,才有了发生彻底变化的某种可能。
材料十五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西方科技的东传,始作俑者乃是耶稣会传教士。然而,传播西方科技其实并非他们的初衷。耶稣会东来之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此属他们西学东渐的本意,但实际的历史进程是传教以科技移植为手段,科技移植却并不以传教为目的,作为传教的副产品,这一波科技移植反倒成为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刘大椿:《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教师活动】传教士进行西学东渐客观上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向中国传入了西方的科技
【教师活动】对于西方传入中国的科技,明清之际大多数科学家抱着学习、吸取并与之融合的积极态度。明清之际的中西科学会通取得了成效,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科技出现了某种类似西方近代科技的转向。明朝后期兴起了东西“会通精神”,也是一种新兴的实学精神。耶稣会士传入的西学,主要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在众多的传教士中,以利玛窦的成就最为突出。
材料十八 在布道过程中,利玛窦没有强迫本地人接受天主教,即使加入天主教的人也并不反对他们继续按照中华传统行事,如祭祖尊孔;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他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而祭祀祖先和孔子只属于追忆先人和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不干涉。如果不增加对其他神灵的信仰、祈祷等威胁天主教信仰的内容,就算不上是违背基督教义。
——张永乐:《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年第 19期
【教师活动】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适应当地的文化,以重当地文化为基础,适应当地文化信仰的内在需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利玛窦之前的传教士影响不大,是因为他们的传教活动往往以自身为中心,毫不在意中国人的感受和想法。利玛窦则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利玛窦采取的这种布道策略,当代的学者们称之为“适应政策”。
五、课后总结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甚至在某些领域仍领先于世界。在明清之际,中国经济、科技等并非完全没有产生重大变革的可能,可惜,闪电之后,却没有雷雨。17 世纪中国社会的大变化和西学东渐的到来,在18 世纪竟然归于沉寂。当统治者正陶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同时期的欧洲正在发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且一发而不可收,直至工业革命后成为真正世界强国的西方各国人侵中国后,他们才开始有所醒悟,面临落后挨打而“师夷长技”、奋起直追。
六、板书设计
第16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2.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
2.陆王心学
(1)内容
(2)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主张
(2)影响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成就
2.戏曲成就
四、科技
1.科技成就
2.西学东渐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