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6 14: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你知道吗?
宋代文坛“三苏”授课:西岑中学 徐丽丽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一、读通(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读懂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
圈划出疑难字词句,
师生共同解决。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三、读事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
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
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
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
《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
古》、《记承天寺夜游》等。 四、读情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兴奋、喜悦-----孤单、郁闷----淡淡快乐----赞叹、惊喜----通达、洒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五、读景比较下面两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
有什么不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读人 (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
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
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
族的一种期盼。——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