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红 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2.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3.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预习任务
1、作者介绍、三美主张
2、创作背景
作者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者生平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诵读全诗
全诗的写作对象是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
1、思考:“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什么?有何作用?
此诗中的蜡烛,李商隐缠绵悱恻地表达了无限相思意,“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
引出诗歌主题,引领全篇。
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赤诚、热烈等寓意。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3、为什么闻一多笔下的是红色?
红色象征:红心、赤诚、
热烈、忠诚。
4、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人的心的颜色与红烛的红相比,红心指什么?
红烛的燃烧,红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一颗红心,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是纯洁率真,晶明透亮,,赤诚热烈,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喜悦的精神。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5、自读2、3节,躯体和灵魂本应一体,作者为何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体现了对红烛精神的赞美。
6、怎样理解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明确: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7、第五至第七节多次提及流泪,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8、诗歌第八节中因果关系是否公平?体现了什么?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既看清了现实,又甘于奉献。
9、.全诗体现出诗人对红烛的态度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写红烛么?体现了什么手法/
对红烛精神的赞扬,也是对自己的勉励。托物言志。
10、.作者将红烛精神提炼为指什么?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1.联系闻一多先生的三美主张,针对本诗的应用进行交流。
全诗总结
红色象征:红心、赤诚、
热烈、忠诚。
光象征牺牲自我、
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流泪、成灰象征献身祖国、勇于牺牲。
色
光
泪、灰
象征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反复。“红烛啊”贯穿全诗,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节的排比,回环往复的形式使诗歌富于音乐美。
(2)拟人。诗中的红烛是诗人的对话对象,燃烧自己,只能伤心流泪,诗人经过不断地思考顿悟,劝慰红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托物言志。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总给全文
诗人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理想化身,具有象征意义,成了诗人抒情的依托。
赞扬了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也勉励自己要有红烛一样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堂练习
1.闻一多, 、 、 。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三美主张括 、 、 。
2.“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C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