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3 16: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历史
1 地层 地球历史的书页。
(1)研究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研究地层。
(2)地层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地层的性质不同,则说明形成时的沉积环境不同,如暖湿环境形成的地层与冷干环境形成的地层有很大差异;地层厚度大,说明沉积时间长或沉积速度快。
(2)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5 地质年代表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共同特征有( )
①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②有较多的气孔 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1)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地层形成过程中,形成早的岩层位于下部。
(2)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有两大特征: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答案(1)D (2)B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重点
1 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 亿年) 温馨提示
2古生代(距今5.41亿年至2.52亿年) 7以三叶虫为代表。
答案(1)C (2)B
易错易混辨析
1.误认为下方的地层一定比上方的地层老
下方的地层不一定比上方的地层老。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往上的地层形成的年代越新,越往下的地层形成年代越老。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新老地层可能会颠倒,较老地层可能会在较新地层的上方。
2.误认为中生代末期的物种大灭绝是地质史上唯一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有两次规模巨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一次是中生代末期的物种大灭绝,包括恐龙在内的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而另一次是古生代末期,这一次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重难疑点全解
000 知识点三 研究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地层和化石
1 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主要是沉积岩层)
(1)图示地层(沉积岩层)的特征
(2)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和相互关系,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和地球运动特征。
地层的性质不同,则说明形成时的沉积环境不同,如暖湿环境形成的地层与冷干环境形成的地层有很大差异;地层厚度大,说明沉积时间长或沉积速度快。
2地球历史的文字——化石
(1)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够确定生物的体型特征、行
走速度、外貌举止及饮食特性等;结合化石所对应的沉积岩特征,可推断古生物生存时代的地理环境。
(2)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①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②探讨地球生命发展规律;③为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3)生物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这些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
3地层顺序的确定方法
(1)根据地层年龄确定:如果地层年龄已经确定,则可根据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的时间越早,反之越晚的规律来判断。
(2)根据地层分布确定:在地层没有受到剧烈地壳运动影响的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
(3)根据化石确定:生物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每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所以可根据化石对应年代来确定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示例 读下面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地层中最古老的是 层,最年轻的是 层。
(2)地点3 缺失B地层,推测其原因。
(3)若地点1的A地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地理环境为 。若地点2的B地层含有珊瑚化石,当时的地理环境为 。
解析(1)一般来说,在沉积岩形成的地层中,越古老的地层越在下,越年轻的地层越接近地表。
(2)地层缺失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形成那个地层的年代,该地没有接受沉积,不能形成该地层;二是形成了该地层之后,该地被抬升,地层被外力侵蚀掉了。
(3)煤炭是由古代的森林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适合森林生长的暖湿的陆生环境;珊瑚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B地层中含有珊瑚化石,说明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温暖的浅海环境。
答案(1)A C
(2)当时为高地,没有接受沉积,不能形成B地层;或当时接受沉积形成B地层后,又上升为高地,被外力侵蚀掉了。
(3)暖湿的陆生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
知识点四 借助示意图掌握地球的演化历程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
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示例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1)~(2)题。
(1)经历地质年代多,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 )
A.鱼类 B.鸟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2)图示箭头表示的可能是( )
A.生物种类趋于减少 B.从显生宙到冥古宙
C.沉积岩越来越老 D.生物复杂度在增强
解析(1)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鱼类跨越的地质年代最多,从古生代到新生代,进化时间最长,且从宽度看,整体趋势是物种越来越丰富,因此种群相对稳定。
(2)图示箭头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是从古到今的地质年代顺序,且都属于显生宙,冥古宙是比显生宙更古老的地质年代。沉积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越早沉积越老,因此,沿着图示箭头沉积岩越来越新。由图示演化顺序可以看出,最先出现的是鱼类,然后依次增加了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物种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即生物越来越复杂。
答案(1)A (2)D
知识点五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
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生物进化 环境变迁 生物灭绝
低级高级 原核细胞生物 化学演变有机进化 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陨星 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动物孕育、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 海生藻类时代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鱼类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 中生代末期 恐龙灭绝,5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裸子植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哺乳动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人类时代
示例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
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
(1)对材料中的信息的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2)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 B.爬行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解析(1)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
(2)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没有灭绝;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答案(1)B (2)D
课后强化训练
基础练·强化巩固
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其命名为 “彩虹”。下面为 “彩虹”恐龙复原图。据此完成1~2题。
1.恐龙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恐龙繁盛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
C.蕨类植物繁盛
D.是煤炭的主要成矿期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据此完成3~4题。
3.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细胞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读下面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6.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读下面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 )
A.较早 B.较晚 C.相同 D.无法判断
8. D岩层形成的地质时代,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炎热干旱 B.寒冷干燥
C.热带海洋 D.森林密布
读下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0.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
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前寒武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森林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草原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下图为距今2万至1.5万年(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时期,全球正处于( )
A.地质时期的冰期 B.文明时期的温暖期
C.地质时期的间冰期 D.文明时期的寒冷期
14.该时期为( )
A.哺乳动物时代 B.海生藻类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15.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
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升降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活动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知识、物质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 C 2. D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属于中生代。2.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地生活演化,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更能适应陆地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因此,中生代是煤炭的主要成矿期。
3. D 4. D解析:3.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4.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5. A 6. C解析:5.古生代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等。因此,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古生代地层。6.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7. B 8. D 解析:7. A 岩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中含有鸟类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故Y岩层形成时间比A岩层晚。8. D岩层中含有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森林茂密,陆地面积广大。
9. B 10. A 解析: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乙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出现了两栖动物,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11. B 12. A 解析:11.材料中提到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12.材料中提到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
13. A 14. A 解析:13.图中距今2万至1.5万年海岸线深入大海,说明当时地球温度低,海平面较低,属于新生代第四纪,应为地质时期的冰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期,该时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图中海岸线距今2万至1.5万年(属新生代),不属于文明时期。14.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海生藻类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均在此之前。
15.(1)生物化石 (2)该地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沉积古生 海洋 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 陆地 抬升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生存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答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化石形成
的岩层——沉积岩;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目标导航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表构建的关系。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演化历程。3.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关系。4.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知识导图前寒武纪化石 地质年 古生代 地球环境地 代表 中生代 生命现象层 新生代
00 知识点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后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2)层理构造指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如下图所示:
(3)沉积岩地层的特点 一般都是沉积岩。
②时间特点:一般情况下,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
积岩均含有化石,但含
①结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能会含有化石。
2 化石 岩层中的文字。
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1)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同,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2)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故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①注意
沉积岩及其层理构造
(3)沉积岩层并非总是井然有序的,经常出现褶皱、破损、缺失,甚至次序翻转的情况。此时,岩层的新老关系要根据其所含的化石的种属来推定。
4 地球历史研究的依据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1)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和相互关系,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和地球运动特征。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生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登纪 三登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4600 541 252 66 2.6距今时间/
百万年
教材点拨
教材第15页图1.24
(1)正如人类历史各朝代跨越时间不均匀,地质年代也不是均匀的。
示例读下面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质年代表中的时间单位宙、代、纪,其尺度为宙>代>纪。
(3)读图时注意,图中色条虽然宽度相差不大,但跨越的地质年代相差很大,注意图右侧的时间注记。基本规律是越往下(越早)的地质年代跨越的时间越长。
(4)地质年代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性,比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盛或灭绝。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环境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前寒武纪 冥古宙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有机质 铁、金、镍、铬等矿藏重要的成矿时期
太古宙 出现蓝细菌
元古宙 蓝细菌大爆发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
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地质历史上主要有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期地球气候寒冷,两次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温暖,称为间冰期。
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也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环境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早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最后形成联合古陆 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 海洋脊椎动物繁盛,早期原始鱼类大量繁衍,中期出现两栖动物,晚期进化为爬行动物 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
古生代末期发生最大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消失
3 中生代(距今2.52亿年至6600万年)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环境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中生代 三叠纪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 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主要的成煤时期
侏罗纪
白垩纪 物种大灭绝,恐龙消失
4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环境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气候变化
植物 动物
新生代 古近纪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第四纪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气候温暖期,反之
新近纪
第四纪
目前处于温暖期。
知识链接
1.冰期与间冰期
2.不同时代的海陆演化
①注意
知识链接
示例 读下图,完成(1)~(2)题。
恐龙的繁盛与灭绝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合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600万年前的一类动物,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
含裸子植物

化石的页岩

含恐龙化石的石灰岩

砾岩
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6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根据图中化石,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解析( 1)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此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大量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原始鱼类化石的地层。
(2)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之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与66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被子植物中毒说等。
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
现代的哺乳动物。右
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
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
示意图。据此完成
(1)~(2)题。
距今时间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两栖动物
代 甲 乙
拓展练·自选培优